4.2.2 神经的无差异编码

4.2.2 神经的无差异编码

前文我们初步论证了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在感知健康以及健康问题时的作用。信息在传出神经上扩布也与传入神经上的活动一样,属于无差异编码,只是效应器做出的反应是多姿多态、千差万别的,既有肌肉的收缩,又有腺体的分泌,更迷人的是作为效应器的神经细胞所输出的信息本身。但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重点不在外围部分,而在中枢部分。从进化的角度看,最初的单细胞生物由于某种原因偶然出现分化或为数不多的细胞联合到一起,其分化或联合的结果在不同细胞之间出现分工现象。即最初的生命有机体中感受器和效应器由专门的细胞来承担,从而又出现连接感受器和效应器最原始的神经细胞,而这些神经细胞随着生命有机体整体结构的日益复杂化,相应地也变得复杂起来,最终发展成为神经系统,亦即这些高度分化了的神经细胞及其附属结构,通过各种各样的突触连接方式,亦即轴突与树突、轴突与胞体以及轴突与轴突间形成了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进而网络化,突触间隙充满了诸如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吲哚乙酸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突触间隙和突触间隙的各种物质的关系也实现网络化。

没有感受器的反射弧就不能称为反射弧,同样不依附于反射弧上的感受器也是无用的。种种迹象表明,感受器所接收的不仅仅是体内外世界的各种刺激信息,同时这些体内外世界的种种刺激信息也作为效应器所发出的信息,重回到感受器使其兴奋。反射弧能接收两个部分的信息,这时,对于反射弧本身而言,接收外部信息的外感器和接收体内神经系统反馈回来的信息的内感受器,它们有相同点,也有相异点。内外感受器或者是同一个结构,或者不是同一个结构,很显然,如果反射类型越简单,甚至我们一眼能看出来是一种反射,则内外感受器是同一的。但如果反射类型复杂,即各种反射相互叠加,在一般情况下无法辨认何者为什么类型的反射,则内外感受器是分离的。在这里,我们对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的理解是前者虽然是反射弧的起始部分,但它们处在中枢神经系统之外,而后者既是反射弧的起始部分又在中枢神经系统之内,这时在我们脑海中展现出的关于信息在反射弧上传递的图像大概是这样的:一类是体内外世界的刺激作用到感受器,另一类则是效应器,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经过加工的信息复作用的感受器,这两类信息在反射弧上依次传递,而后者的作用更大。

我们以往对反射弧的认知具有片面性,即把复杂的神经系统简单地看成只有将体外刺激信息传递至体内,认为反射弧只是根据所接受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的通道。人身体大约有1亿个外感受器用于接受体内外世界的刺激信息,这个数字初看起来很大,几乎能接收身体任何部分的哪怕是再细微的刺激信息。但据Foerster的描述,神经系统中有105亿多个突触,亦即内感受器[4],比起除了神经系统之外分布在身体各部位的外感受器多出10万倍。看来,机体不管是利用外感受器接收体内外世界刺激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还是对那些信息的深层处理做出心理反应方面,与内感受器如此众多的数量相比,外感受器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了。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内感受器的数量为健康的自足和完满提供了可能,因为它们是无处不在、无所不为的力量的源泉[5]

神经系统从来就不接收那些它还没有准备接收的体内外世界的信息,或者它不会接收它还没有计算过的从外界输入的信息,否则我们就没有机会领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妙处。莫里哀(Moliere,1622—1673)的戏剧《贵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1670)中有一位曾经是普通公民的暴发户。他希望能够加入法国艺术家的上流社会,并渴望学习那里的任何东西,后来他如愿以偿地混迹于各种社交场合,并发现自己能吟诗作词,还能朗诵散文。为此他简直喜出望外,说道:“我能朗诵散文!我一直在朗诵散文!在我的整个一生中我一直在朗诵散文!”(“I am speaking Prose!I have always spoken Prose!I have spoken Prose throughout my whole life!”)很显然,他的这种渴望和能力是自发地产生的,而不是在他成为暴发户的过程中外界塞给他的,只是吟诗作词、朗诵散文是当下他已经准备好要做的事情罢了。因此,以上例中不难发现,神经系统自有其独特的编码方式,当然这也是人类也独有的特质,正如探讨健康和健康问题也是人类的专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