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生物学特征的分类及其意义
如今的我们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和信息时代的呵护,正在享受现代科技的实惠,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不但在看待外部世界方面与前人不同,而且在生活方式上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是,时至如今,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健康的含义是身体没有任何部位出现病理性改变的信念,从未发生过改变。无论如何,任何人都不会承认自己的身体出现病症时还自认为是健康的。不能不认为这种看法是判定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最直观的标准,就像检验一个人的减肥行动是否获得成功时首先看他体重是否已减轻,至于影响体重的因素中除了摄入和消耗能量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的存在,另当别论。
既然能量的摄入和消耗必然影响体重的波动,那么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的存在以及它们的变化是不可置疑的。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在健康的生物学特征上。种种迹象表明,机体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必然给健康带来影响,不管其好或坏。我们努力将健康的生物学特征说成机体为了维持生理功能的动态稳定极力保持其结构在空间分隔的特征,包括各类屏障和对局部扰动的控制;长期保持体内平衡,包括各类物质的回收和控制它们流转、整合各种反馈回路并使它们有节奏地振动;以及一系列对压力的适当反应,包括增强各种功能活动的弹性、调节有毒物质的剂量以及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等。以上所述相互关联特征中的任何一个遭到破坏均会广泛导致各组织、器官乃至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致使各系统功能活动急性或者进行性地偏离正常轨道,从而出现健康的损失或者出现健康问题。
健康通常以否定的方式被定义为没有疾病或者身体不虚弱[11],但是很显然,健康是一个使有机体能够适应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环境波动以维持健康,或在疾病发生后恢复健康状态的积极的过程,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我们可以用下图(见图5-1)表示一个人健康状况的改变。
图5-1 人体健康状况的变化过程
如图所示,生物体的健康存在于连续体(y轴)上,并且在稳态条件下(活力)可以随时间变化。当受到诸如病原体等不利因素的挑战时,有机体可以响应损害维持健康,生病,但随后恢复或生病并死亡[12]。
尽管在过去的50年中生物医学研究采取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方法来理解健康的机制,实际上,将疾病状态概念化,以便从反面论证健康,要比把个体的健康状态概念化来正面言说健康,来得更为容易一些。如图5-1所示,不管在个体的体验中,还是客观现实中,所谓的健康峰值是身体处在精力充沛阶段的各种表现,此时的健康表现不单单是身体某个部位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导致内心的惬意,而是所有部位结构和功能活动的正常联合起来的一种感受。进而,假如机体不曾遇到任何损害或者对身体不利因素的影响,毫无疑问,机体一致保持活力,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如图5-1所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健康状况会出现变化,更不用说对健康有害的损害因素作用到身体。其实时间本身就是一种损伤因素,世上没有一个人永葆青春,这与自组织中各器官系统本身的损耗紧密相关。假如损害因素作用到身体时,无论这种损害何时出现,个体健康状况面临挑战,这一进程到达第一次交叉路口,即要么进一步坚持维护原来具有的精力状态,要么健康出现下滑,机体逐渐失去精力或活力。如果想维护活力状态,所受到的损害应该很小,该损害不足以对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机体能够调动本身固有的恢复能力,以期对抗损害;而当机体无法维护健康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状况变得恶化起来。这时,健康的进程又走到下一个关键时刻,即在机体弹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健康的身体必将走向疾病,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在有限的时间里身体从疾病中得到恢复,从而继续维持健康,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人们都知道疾病是由遗传、环境或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下降(如衰老、伤害引起的损伤或者衰退)引起的。但同时健康似乎更具形而上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它很像数学中人们虚构出来的虚数。假如没有虚数,很多数学运算无法进行,至少无法解一元三次方程。假如人们的头脑中没有健康的观念,那么我们生活中的诸多事情就无法落地,至少所谓的幸福状态有可能无从谈起,这使得以机械的方式描述健康成为问题。
我们知道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一个人是健康的,这导致人们将健康视为被动状态。按照这种观点,当由于伤害而导致系统的工作中断时,就必然会发生疾病。因此,导致疾病的机制与促进健康的机制有关,这使人们相信,仅仅消除伤害或对抗疾病的发病机理就足以促进健康,但我们知道这不一定是正确的。鉴于揭示大量的疾病诱发条件和途径,这种对健康的消极定义不存在任何病理类型,是不切实际的[13]。健康的另一种描述性定义已经考虑了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体征和状态,再加上通过特定医学检查可测量的所有器官的功能正常。在这里,我们将努力从正面定义健康,同时基于已经阐明的生理学原理,列举其潜在的生物学原因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