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感知的综合
还是回到前述感觉器官那里。那个到达节细胞之前已经被加工过的信息,经视神经以“串行”的信息模式传递至外侧膝状体,解码成点阵形式,再由视放射传送到初级视皮质不同功能区,最后向高级区域的相应分工区域传递,在不同皮质区整合,以产生对所看到之物的视觉信息的完整认知。以上是关于视觉信息传送的极为简单的描述。其实,我们所理解的感知活动,如色、声、香、味、触等都有各自特殊的感觉传导通路,各有其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在感官水平上以及感觉中枢内将感受器传来的各种图像直观转换为种种非图像要素,并且又将它们综合处理成感性图像或者表象的初级逻辑过程。现在尚不太清楚那些感觉信号进入中枢之后皮层各功能联合区域之间如何进行协调活动而产生特殊感觉。我们能够确定的是,这一过程会逐级变得复杂。但是再复杂,其本质还是“感”和“应”,直至“观”和“念”,最终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假如我们在内心中对某一事物未曾达到稳定的认识,或者说没有形成关于那个事物的观念,那么,感知活动会不停地、反复地进行,直至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为止。这个过程很像简单的化学元素为了原子本身的稳定而进行的化学反应的情境,生命体内稳态乃至人的认知活动也遵从这一看似简单而颠扑不破的规则,都是从最为简单的物质活动那里生发出的功能性活动。在简单物质那里,我们很容易看出它们为了自身稳定所做出的各种反应。但是在稍复杂的物质中,更甚于在人的身体上,这种求得稳定的努力往往受到各种活动的遮蔽,或者我们给予了那些活动不同的解释,那些解释有时候是客观中肯的,但是有时候会走样。
不管怎样,其目的是明确的,也就是说,首先,结构要稳定下来,接着功能稳定,甚至已经稳定下来的功能与其他功能发生耦合,进一步完善。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起初单独的氢和氧元素皆为活跃分子,有一种唯有通过反应才能得以安稳的力量在其内,那个力量就在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它们在大自然中偶然相遇后的结果就是产生水分子,至于在实验室中这种反应几乎是司空见惯的。类似这样的过程在生命细胞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但是,其复杂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在需要氧气的生物那里,比如在人体或者植物细胞中,细胞质中的单糖经过糖酵解降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又失去一个碳元素,与辅酶A结合形成乙酰辅酶A,并且通过线粒体膜进入其内并且在线粒体膜嵴上进行电子传递,是应细胞需要能量之感。以上所述均在前感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感受器细胞中进行。毋庸赘言,在这些感知过程顺利进行的同时,任何人都不关心它们是如何进行的,人们都沉浸在健康中而不自知,但一旦前面所述各种过程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而致使感知活动不停地把所感知的情况传至内心时,人大概率会出现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