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衰老与健康

6.7 衰老与健康

健康是指心灵的自足与完满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我不知道非健康,则我是健康的;但是如果我知道健康,则我是非健康的”,这个悖论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一心灵的自足与完满的诉求以及上述悖论可能均发端于“我思故我在”。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一个身体壮硕、活蹦乱跳的人,可能不会有不愉快的体验。此时的他不会注意到他身体有什么问题令他担心健康。很多那些体格健壮、心理正常、与他人交往良好以及人生早期经验充满快乐的人从不担心自己有什么痛苦的事情。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有一部人群身体虚弱,疾病缠身,因机体上有诸多痛楚,心情总是无可奈何,人际交往总让人牵肠挂肚。他们的身体常有健康问题,时刻渴望健康而得不到。

本节希望探讨的是衰老与健康的关系。可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未能给出衰老和健康之间究竟有何关系的答案,只是与大多数人一样,感觉到它们之间确实有某种联系,不管是衰老,还是生长、发育,都与健康之间有联系。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话要说,但又说不出来。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人从胚胎开始既有生命,是生命就有其活动。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均为生命活动表现的形式,而胎儿、小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乃其存在的实体。人体表现形式和存在形式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即胎儿时期有某些器官组织的衰老现象,生长在老年期的器官组织中也要发生,唯独死亡将机体的分子复原为原子状态,既没有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也没有胎儿、小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却给人一种是否会留下什么东西的悬念;其次,就像前文中极力描述衰老可能受广义因果律制约,其发展可能是量子式跳跃和对某种功能的无休止修正的失败等,以及衰老是通过细胞遗传物质突变、体内产生自由基以及种种因素,促使器官组织老化,致使整体衰老等,这都是从物的角度讨论了机体的变化;最后,人是理性动物。对于同类和自身的感知和反思有自身的特性。感知和反思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关于健康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在意识中呈现时并非千篇一律地就是有关健康和健康问题的。发育中的青少年,他总是处在快乐之中,身体没有痛苦,无须担心自己的健康;而一个耄耋老人,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罹患重病在所难免,再加之,其器官组织老化,身体衰老,虽然希望自己能够健康,但事与愿违,每况愈下,此时的他就不得不担心自己的健康了。

这里所说的健康以及健康问题,是我们在别人或自己身体观察到或自我感知到并充分反思的那个直观。如果我对当时的身体状态感到满意,可能强行谓之是健康的;如果与之相反,不妨强行谓之是有健康问题的。至此,我们讨论衰老与健康的关系,无论如何有一种越说越远、越说越困难的感觉,衰老是机体器官组织老化而整体衰老的功能性表现,以感知和反思这些功能表现为对象的是我们心的功能。对这一功能的价值判断就是健康和健康问题了,其实这种价值判断只是众多价值判断中的一个。至此,我们又碰到几百年来困扰我们的心物二元论问题,即衰老如何让内心感知成衰老的直观并通过思维的加工最终形成健康问题的观念,抑或健康理念如何在机体上寻找相应直观等,这一过程的进行可能是以算法为中介的,但对此我们知之甚少。

【注释】

[1][比]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M].沈小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6.

[2]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4-144.

[3][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8.

[4][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8.

[5][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卷)[M].涂纪亮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85-295.

[6]姚泰.生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3-324.

[7]姚泰.生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5-247.

[8]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47-548.

[9]Gems D,Partridge L.Genetics of longevity in model organisms:debates and paradigm shifts[J].Annu Rev Physiol,2013,75:621-44.

[10]López-Otín C,Blasco MA,Partridge L,et al.The hallmarks of aging[J].Cell,2013,153(6):1194-217.

[11]López-Otín C,Kroemer G.Hallmarks of Health[J].Cell,2021,184(1):33-63.

[12]Chakravarti D,LaBella KA,DePinho RA.Telomeres:history,health,and hallmarks of aging[J].Cell,2021,184(2):306-322.

[13]Balaban RS,Nemoto S,Finkel T.Mitochondria,oxidants,and aging[J].Cell,2005,120(4):483-95.

[14]Lombard DB,Chua KF,Mostoslavsky R,et al.DNA repair,genome stability,and aging[J].Cell,2005,120(4):497-512.

[15]Kenyon C.A conserved regulatory system for aging[J].Cell,2001,105(2):165-8.

[16]Partridge L,Gems D,Withers DJ.Sex and death:what is the connection[J].Cell,2005,120(4):461-472.

[17][英]艾尔·哈利利,麦克法登.神秘的量子生命[M].候新智,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29-67.

[18][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6-207.

[19][英]N.D.卡特.发育生长衰老[M].孙耘田,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2-139.

[20]成令忠.组织胚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330.

[21][英]N.D.卡特.发育生长衰老[M].孙耘田,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2-139.

[22][英]N.D.卡特.发育生长衰老[M].孙耘田,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2-139.

[23][英]N.D.卡特.发育生长衰老[M].孙耘田,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