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影响

5.1.1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影响

在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影响了自然哲学两千多年,它们的双重作用随处可见,且至今其影响越来越大。在自然领域中,亚里士多德主义把宇宙分为月上和月下两个世界。月上世界由以太构成,它是不变不朽的,而月下世界则由土、水、气、火四元素构成,它们不断地分解与结合,以组成万物。可以用土、水、气、火四元素的运动比喻所有物质的运动,这一理论体系非常完美,能够解释很多现象。其中土和水是重的元素,会落向宇宙中心,向下沉淀;而气和火则是轻的元素,总是朝向月上世界的方向运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石头和雨滴要下落,而烟和火焰却总是朝上升腾。人的体质也可以用四元素来解释,当时的科学家就认为,人有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对应于四元素,它们决定了人的气质。健康就是要维持体液平衡,而平衡的打破则意味着疾病的到来,至少会造成身体不适。粗略地说,即人的身体向下沉,而思想则向上升。

柏拉图主义则强调以严格的数学和理论态度认识自然。柏拉图及其追随者看似比亚里士多德走得更远,比如他们认为月上世界的运行必然是匀速圆周运动,因为圆的结构和圆周运动是数学上最美的结构和谐的运动形式,从此推出人的头部是人体最完美的部位。柏拉图主义者最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认为月亮、五大行星、太阳以及其他恒星都镶嵌在不同层次的同心天球上,之后人们提出的原子模型与此极为相似。这些天球由内而外包裹得像洋葱皮,每一层都是匀速圆周运动。后来发现这样的模型不能解释行星的不规则运动,这就诞生了托勒密体系,其实哥白尼体系也没摆脱此见解。其中,行星并不直接绕地球运行,而是沿一个小的圆形轨道运行,轨道中心再绕地球运行。这就好比是在大的钥匙环上面套了小的钥匙环,以地球为圆心的大环叫作均轮,而后套上去的小环叫作本轮。行星就在本轮上运转,同时整个本轮又在均轮上绕地球运动,也是在这一部分里,哥白尼体系有自己的突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