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中国典籍中的健康

1.4.1 中国典籍中的健康

健,甲骨文为,造字本义是比喻腰身挺拔,强壮有力。“健”字历来应用广泛且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形容词,“健”有多方面的意思,其本义为“健者伉也,为强有力”(《说文》);《易·说卦》中有“震其究为健”;《易·乾卦》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中又有“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还是在《易·需卦》中有“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7]作为副词,“健”有“甚、非常”之意,如健仰(非常仰慕)、健羡(非常羡慕)、健黠(非常狡猾)。作为动词,“健”有“使精力充沛”之意,如健身、健胃、健脾、健康;也有“善于、擅长”之意,如健谈客(明·魏禧《大铁椎传》)、健讼(好打官司,以诉讼为能事)、健笔(文笔练达明畅,为精于写作)、健羡(贪得无厌)。

康,甲骨文为、承续晚期甲骨文的金文为、篆文为[8],最后定形于隶书。甲骨文中,“康”本义为人俯身打水、斗朝下,水从水桶向下漏的形状,古人认为水资源与生活安适之间有重要联系,何况今人。又有中医称体形挺拔、强壮有力为“健”,强调躯干外形结实且体内滋润和谐为“康”,为代谢状态的通泰。“康”与“庸”和“庚”有关联,如果“康”为用桶打水,且“庸”为打水的井台或者水池,那么“庚”为打不到水的状态。

显然,“健康”一词为现代人所使用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至少在康熙字典中还没看到“健康”的固定用法,而之前的《梦溪笔谈》中偶见“康健”:“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黑。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梅龙图公仪宦州县时,沿牒至漳州;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兢惕过甚,瞧盱矍铄,忽坠水中,至于没顶。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自谓必死。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复昔之赢瘵。又不知何也?”[9]在《儒林外史》中日常人际交往中常常互相询问家里的老人是否康健等。与现代用法不同,那时的人们不说健康而说康健。对此,我们是否可理解为古时人们更注重强健,而今人则提倡安康呢?

指称身体良好状态的“健康”一词是不是从前述“康健”演化过来的,我们对此也缺乏充足的根据,反而种种迹象表明,“健康”一词的出现可能是后来为了便于介绍西方世界的人文和科学成果,人们采取的折中办法。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以下推测,即前文所述的“健”和“康”两个字只是在《梦溪笔谈》和《儒林外史》中完成了它们“康健”的组合。据记载,前者成书距今近千年,后者成书则距今不过250年左右,并且与《儒林外史》几乎同时代的《康熙字典》中也没发现“康健”抑或“健康”的组合,只有健和康的单独解释及其用法。在以上文献中的考释可以发现古人希望看到身体的康健所蕴含的事情,亦即要表达“健康”的意思。如果我们站在全球视角来审视世界文明的进程,不难看到自16世纪大航海时代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明末清初直至今日,由当时的西学东渐,到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今天,西方诸多科学文化知识相继传入中国,为中国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不得不说中国也为世界科学文化和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古到今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