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身体是各感官的载体

3.1.1 身体是各感官的载体

综前所述,有时感官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很可能会失真或者原本就不是那样的,其可靠性常常遭到质疑。因为神经生理学早己告诉我们,所谓的感官不是单纯的一个机构,哪怕是产生最为简单的感觉,比如说我们嗅到仅仅几个分子的某种物质就足以引起的嗅觉活动。嗅细胞直接连接大脑,可以说它就是大脑的直接延伸,但嗅细胞中枢端的底端是由无髓纤维组成的,嗅丝要穿过筛骨直接进入嗅球。当嗅觉细胞将嗅觉传到嗅球,再将其送至更高级的嗅觉中枢,也要对业已传到的信息加以处理。

再比如,视觉的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由于Y染色体过于短小且缺少与X染色体相应的同源区段,缺乏控制异常颜色的基因而出现红绿色盲。因此,一个感觉的产生一定是在感受器、传入神经和中枢的相互配合之下才成为可能,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些机构在人的身体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各有其特性。总的来说,感受器一定要直接面对感觉对象,传入神经将感受器收集来的各种讯号,包括机械的、化学的或者电的讯号转换成为电脉冲信号传送给中枢,而中枢则将所得到的信号解码或者还原成类似感受器感受到的信息。这很像今天的无线通信,当两个人手持智能手机交谈时,开心也罢、伤心也罢,两台手机的接受和解码部分尽可能将信号完整无损地处理好,使得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但无论如何,人造物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还不如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那样精确有效,哪怕再走样的信号也在知觉中得以修复得像原本信号那样,但这种在中枢里感受到的信号在多大程度上与感受器所接受的信号相同或者相异也无法确定。假如感受器不配合、传入神经缺失以及中枢部分错配时,我们得到的感觉自然与实际不相符合,或者完全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就像一个神志清醒的人抱怨他早己断缺的某一肢体如何疼痛,或者一个心脏病患者在心绞痛时报告其右侧肩背后放射疼痛一样[1]。前者自然缺失了感受器,因为,缺失的肢体连同很多机构都消失不见了,至于其传入部分是否起作用就无法断定,但从其种种迹象可以断定,这种感觉的产生可能与中枢神经对以往经验的再现有关。

可以想见,在那具肢体尚健全时类似的由于某种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可能出现过;在后者那里右侧肩背后的疼痛感受器和传入神经虽然完好无损,但是很显然,这种疼痛的信号不是由于它们遇到伤害性刺激引起并且被输送至中枢,而是另有原因隐藏在表面现象的背后。那就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身体产生体节[2],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沿身体前后轴形成一定数目的暂时性地称为体节的结构。随着胚胎的继续发育,每个体节分化成为生骨节、生皮节和生肌节。加之上面所述心脏和后背广泛区域多少是同源的,并且有相对应的神经连接,因此,心绞痛时也感到后背痛且后背痛的主观感受远比心绞痛明显。这样看来,感知觉并不足以承担在其上建立起全部知识的坚实的基础,而可靠的基础却在于其他更为可信的原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