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自我是一切活动的推动者
关于我们的外部世界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世界相互关系的问题需要加以说明。这里我们姑且强行称与外部世界相对的部分为内心世界,以便更好地说明外在于我们的客观现实的某种属性何以通过我们的感觉进入到心灵中。虽然我们反复强调一定要把我们的心智、身体和环境区分开,而此时身体和环境必然成了外在于心灵的外部世界的绝大部分,甚至作为心灵的物质基础的神经系统也属于外部世界了。我们的感觉以及知觉和思维等将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合为同一个世界。
尽管如此,细究起来便有种种问题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那就是对于我们的心智来说,其所依赖的身体以及身体之外的外部环境都是自在的,不因我们的主观愿望而改变,我们只能认知其并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它们,这样就很容易将外部的自在世界和我们心灵的内部世界区分开来,进而认为我们的心灵所依靠的身体包括在内的外部世界都会变为无差别的客观存在,哪怕是心灵之所以产生的神经系统都可以是能够认识的东西,甚至由心灵生发出来的心智都可以认识,更何况我们赖以生活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条件。
动物通常被迫做某些事情,不管它们愿不愿意。那种迫使它们的力量来自动物身体本身的饥饿、疼痛或者别的什么驱力以及外来的力量,包括同类之间相残、天敌的攻击或者环境的压力。这里不谈人为因素,因为对于家养动物来说,在改变其固有行为方面,人的因素占有主导地位。与之相区别的,人能够随意地抽象出来事物的特性,爱因斯坦质能公式就是明证。同时人又沉湎于极其琐碎的细节之中,画一张生动活泼的漫画需要一笔一笔地描绘,组装一台航空发动机时每一根螺丝都需要拧紧。虽然这两种活动在表面上看起来本质区别相去甚远,但是都充分体现了人具有自觉地、随意地决定自己观点和行为的能力,而动物绝对没有这样的特性。
我们有时候明知某一事物明显的特征而不顾,却专注于其中的某一细节,并对其下定性结论;有时候却试图寻找某事物稳定因素的量化值,这些做法可能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但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就看实际情况。我们具备了色、声、香、味、触、法等各种与世界相连接的功能,过分机械地纠缠于物体的颜色、声音、香气等,可能会落入那些特性顷刻即逝的陷阱。可是,物体的可触的方面是常在的核心,它不容易消灭,通常还会残留下来,表现为那些顷刻即逝的诸如颜色、声音、香气等特性的载体。我们已经认识到视觉、听觉、嗅觉同触觉根本是同一类性质时,习惯也使我们的心思紧紧地坚持着这个核心。我们总认为空间和时间比起颜色、声音和气味等具有更高的实在性,甚至认为颜色、声音和气味等都是从空间和时间中衍生出来的。于是,我们进一步认为颜色、声音和气味等在时空上的联系也就相比那些特性本身更具有实在性。可是,到目前为止,对于我们的感觉而言,那些所谓的空间、时间、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等都只是感觉而已。
那些不管在人的身体的任何部位产生的感觉,抑或思维、行动等,都在一个东西的统合下运行,那就是自我。我们无论在何种场合下思维、想象以及进行各种心理活动,甚至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间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都不能离开自我,自我是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中心和操作者。形象地说,自我与从自我生发出来并与自我相连的心智能力,甚至我们的行动,就像一滴墨水无意间滴落到一张洁白的纸上时,必然不像它自己在空中飞逝而下时为圆润剔透的水滴,而是在与纸面接触的那一刹那四散开去,形成从中心向各个方向的放射,此时我们看到的图像形状虽然不甚规则,但它无疑是自然天成的。谁能否认我们的感觉、知觉、记忆等不是自然的呢?其后就是自我支撑着它们。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墨水滴经由空间飞落至纸面与之接触,我们的认知也经历了从感知三维墨水滴和一维时间到看见二维图像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正如风驰电掣般可谓瞬间毫无征兆地完成,而我们从未自知。
从外观上看,这个图像颇似火轮,其上突起的部分就是人的各种心智能力。它们有些底部窄小、外部延伸不长或者到一定程度后戛然而止,而有些底部粗大且向外延伸很长。总的来说,在这一爆炸样的东西上突起的部分是没有规则可言的,但都与其中心相连,只是有些根基厚实,其上的突起大且长,而其余的情况各不相同。这与我们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的情况十分相似,并且像从来没有两个墨水滴印是相同的一样,虽然其中心部分相似,却没有两个人的心智能力是完全相同的。虽然我们的自我的表现大体相似,却没有两个人的举手投足是相同的。诚然,有些人的感知能力可能强一些,而有些人的思维分析能力更胜一筹,但在这里并不是说那些人只有感知能力而没有思维能力,或者有些人只有思维能力而没有感知能力,只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其感知能力是稍强而思维能力是普通的,或者感知能力是普通的情况下思维有力是稍强的,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心智能力,诸如感觉、知觉、注意、想象、思维等,都要围绕着自我这一中心发挥各自的作用,只是它们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因个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已。
假如一个人失去自我这个中心,那么情况会变得不可想象,更不能说他是否是健康的了。我们无论是起床、洗脸、工作还是与亲人交谈等,其一切活动都跟我们自己的自我联系在一起,开始行动或者行动之前也一定要在心里想起或者盘算起“我要起床”“我要洗脸”“我要工作”,甚至谈话的中心也不会离开我要如何,诸如“我想”“我曾经”“我是说”等。每一次的每一个心理活动都围绕着自我进行,并且感知那些所谓的空间、时间、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的感觉时也是在自我的周围产生的。一句话,假如没有自我,一切都无从谈起。
自我除了心智的自己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相关联之外,它还一定是在与外在现实的互动中实现自我的。自我从来没有安静过,同时自我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它自己的混合的、层次不同的内容,其中夹杂着的既有来自思维的内容,也有身体的感觉,更有客观现实的表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自我简直成了带有个人色彩的大染缸,而那个外在的现实包括承载心智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心智、身体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我们的内心中创造各种意义,进而在已经产生的意义之上又叠加起新的意义,如此循环,以至无穷,致使自我更加充实、饱满、宏大。这样一来,没有人认为自己十分渺小,反而总感觉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因为外在世界的各种信息汇聚内心,使内心对外在世界产生反应,致使自我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