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人通过自然和他人认识自己

4.1.3 人通过自然和他人认识自己

当我们审视自然,感受到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看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电闪雷鸣,以及面对昼夜轮回时很自然地打破了心智、身体和环境的界限,似乎人的心智直接面对自然环境。我们也知道,那些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无论如何不受自己的控制,更不能为己所用,于是不得不仰视自然,敬畏生死。我们很明白地看到自己与自然之间有一个界限,有时以身体为界,有时则以身外之物为界,又感受到那些事物的崇高和自己的渺小,从而对那些大的不受自己掌控的事物有了敬畏之心,且对那些渺小或者自己能控制的东西产生优美之感。这时我们要采取的做法是要么将自己与自然统一起来,希望自己能够融入自然中去,极力想要抹去那个鸿沟,与自然合二为一,进而标榜天人合一,大发诗意,抒发情怀,用自然的口吻向自然喊话,将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代言人;要么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试图控制自然,改造周围环境,以陶冶身边的事物为己任,从中获取自己生活所需之物品,希望能过上衣食无忧、富足宽裕的生活。但是,无论采取上述做法的任何一种,我们都必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自然、认识周围的环境。天圆地方说也罢,地心日心说也罢,都是对自然的揣度,解释自然运行规律,最后还是为了作用于自然,但其效果可谓大相径庭。因此,在这个广阔无垠的大舞台上反复上演着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戏。

毋庸置疑,人们经历过开始于7万年前的人类认知革命,也经历过始于12000年前的农业革命和大约不到500年前的科学革命的洗礼[1]。起初无数先人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与自然和谐和改造自然的故事。越到后来,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和内容越丰富起来,从混沌初开时的自然神,到各种故事中有名有姓者逐渐多起来,还有具体场合可供我们表演,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事件人物更替逐级加快,最后,一切成为我们眼前展现的这幅人间悲喜剧画卷,但是这些故事还远没有结束。也许,这两种做法的不同组合便成为我们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渊薮,也有可能,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从此明显起来。

在这里,我们无意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研究人,也不用进化论思想证明今天我们从身体结构到行为规范何以跟祖先不同,更不是要探索我们从何而来,但是,我们的种种行为实在让人迷惑不解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只是努力思考在眼前的这个世界中的行为为什么会是如此而不是别样的,以至于我们行为的效果迫使我们时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事实判断,时而做出价值判断。然而,要讨论数十亿年来这个星球演化过程中孕育出来的,虽然只经过了数百万年历史的人的行为为什么是这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何如此微妙,以及每一代的人类都要论说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及其结构,甚至那些行为结构中的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这些关系对人的健康来说具有的深刻意义,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

我们的世界很奇妙,探讨其中的事物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令人神往。事物有结构,事物有其被人认识的特性,一体两面,互为表里,即为式和能,没有无式的能,也没有无能的式[2],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人的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就是明证。在健康科学研究中,并非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最重要的,并非只研究神经系统就万事大吉,而其他系统或者整体的结构功能是不重要的,而是在我们的工作中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入手时讨论问题较为方便一些。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哺乳动物,虽然它们身体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基本相类似,但唯独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极度特化,发展出了与其他哺乳类截然不同的心智。正是人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神经系统,有其独特的结构所发挥出来的独特的功能,才造就今天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的心智。

因此,在上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讨论中,我们的注意力不仅一度落在了人与心智的关系之中,也聚焦在了人与人的互动之上。在这种互动之中,人与互动对象之间不仅在作为物质的身体之间,还要从身体之内,或者更确切地说从神经系统中发挥出来的各自的心智之间进行互动。但是,根据我们对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一个个体的心智与另一个体的心智之间无法直接进行信息交流,这是因为两个心智之间横亘着两个身体。

这是最为普遍意义上的情形,我们肯定能够理解彼此之间眨眨眼睛、皱着眉头、挥挥拳头或者向对方微笑点头示意的意思。在这一点上,恐怕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们都知道如此的行为意味着什么。还有,笔者跟友人说我的腰椎第4和第5节间椎间盘突出,这就看对方是否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了。如果具备,他会充分理解笔者的痛楚,还有可能问笔者这个突出是内突还是外突,并且会建议笔者做什么检查和采取什么样的治疗。如果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那么我们的交流很可能流于形式,当然他还会同情笔者现在的处境,会说一些安慰的话来。进一步,假如笔者作为量子物理学家的朋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量子力中的不确定性原理、退相干、量子纠缠或者鼓吹弦理论会怎么样,笔者只能要么装聋作哑、听而不闻,要么表示出对他极大的敬佩,因为在笔者的知识储备里恰恰缺乏了量子物理学知识,这样就无法与这位可敬的朋友互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