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应激因素

7.4.1 应激因素

总的来说,高热、寒冷、噪声、强光、低氧、射线、病原微生物和有毒化学物质都是引起应激的体外环境因素;贫血、休克、器官功能衰竭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等是引起应激的体内因素而紧张的工作、不良的人际关系、离婚、丧偶等打击,愤怒、焦虑和恐惧等情绪反应等属于社会、心理应激因素[16]。仔细观察后还会发现,除了引起身体应激的体外环境因素之外,体内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都与我们的身心状态密切相关。虽然所有那些因素总是引起身体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甚至将其原因追溯到目前人们比较认可的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活动,还有β-内啡肽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过高和胰岛素分泌减少、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分泌增多和副交感神经激活等,但它们起初作用到身体或者内心时却层次分明、先后有序,因此对以上应激因素区别对待是有必要的。我们坚持客观现实是一切反应活动源泉的认识。具体来说,像强光、低氧和病原微生物等刺激物或者是应激原在自然中确实存在,并且这些应激原通过其给人体造成应激的属性作用到人的视觉系统、呼吸系统和攻击免疫系统,甚至那些病原微生物很容易找到自己能够滋生的处所并造成感染,这些刺激都可导致上述系统的功能活动发生改变。

按理说,可见光本身就是视觉细胞的适宜刺激,人能感受到400~780nm波长的可见光,并能理解视觉带来的各种信息的意义。但是强光,也就是光量子密度很大的光,连同它多余的能量照射到视觉器官和身体之上,不但使得视觉系统无法承受,其发出的多余的热也会使人局促不安。同理,环境中的低浓度氧含量自然使得呼吸加快,因为血中血红蛋白未能捕捉到足够多的氧气并将其运送到可利用的组织中,因而组织的缺氧细胞代谢受阻就成为反射性呼吸短促的根本原因。甚至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又时时攻击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遭受感染、发炎,同时这些病变又反过来刺激机体做出更为激烈的反应,那些反应本身又成了新的应激原,进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平心而论,不管是刺激物作用到机体之上,还是机体做出相应的反应,其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至少在时间上是如此。像强光照射在眼睛时,强光本身不会直接引起机体的诸多不适感,而一定要通过感受它的各种机构的活动才能实现,包括眼睛的光感受系统、信息传导系统和综合那些信息的中枢的活动,亦即位于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感受到光,并将此信息转换成神经信息送往中枢的相应区域产生光的以及相应的各种感觉,而这综合起来的感觉才能给人以是否适合自己的综合体验。如果适合,机体则照单全收。如果不适合,就会出现相应的紧张反应,所以有必要明确认识那些过程。再以高温刺激人体为例,这也是强光照射人体时与视觉联动的一种后果。所谓的发热就是物体分子运动加快所致,反过来说,热源催动邻近物体分子运动活跃的说法也成立。人体遭受高热刺激正是因为热环境促使体内分子无序活动加快,而这无序活动会扰乱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表现出来就是生理功能紊乱。

虽然,以上所述三类应激因素作用到机体的强度依次递减,作用机理依次变得模糊,但是它们的作用方式却很复杂,其作用也普遍。我们不得不感叹,在科技文明如此昌明,人们过着安稳、祥和日子的今天,那些外伤、射线照射、营养不良等直接伤害引起的应激越来越少见,反而那些社会心理应激多起来了,甚至有些应激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使得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