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自我与心智

3.2.4 自我与心智

心智是由意志、情绪情感和认知等组成的。我们将意志、情绪情感和认知等复杂的心理现象统称为心智及其能力,不免有些缺乏准确性的感觉,这有可能招致诸多方面的麻烦,但是这样安排的好处就在于讨论问题比较方便。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意志、情绪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之间不是条块分明、截然分离的,总能让人看到它们互相之间作用的影子,正是这样,才显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假如它们使每个人的身体都整齐划一,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与工业产品一般无二,其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如出一辙,不免叫人无趣,但是事实上从来没有发生过那样的事情,正如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一样,也从来没有任何两个人的体态和性格是一样的,更不用说他们的心智能力,这正是每个个体在某一心智活动或者行为中其意志、情绪情感和认知参与的情况不尽相同而造成的,虽然它们的内容和指向不同。有时候我们对某件事情做出某种反应时自己都不知道如此表现的背后动力究竟来自意志,还是情绪情感,以及认识到的事情究竟是否受到意志的作用抑或情绪情感的影响,甚或两者都有。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意志、情绪情感或者认知的某一个具体内容之上时,我们似乎不大能注意到其他方面,甚至可能由于思维容量的限制,我们在讨论一个内容的时候不能言说其他的,是以我们的思维活动、行为乃是串行的而不是并行的。其实,一个人的认知活动常伴随着他的人格特质,动用他自己情绪的力量;换句话说,从一个人的情绪活动中必然能看到他人格的特质,也能窥探其认知风格;此外,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正是由于其情绪特点和认知风格才表现出来如此这般,等等。正是由于意志、情绪情感和认知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当我们注意到其中一个的时候,其余的必然退居次要地位,就像当我们谈论呼吸系统如何分为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的特点时,在其他地方事无巨细、重点讨论过的循环系统的作用在此处只是呼吸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一样,虽然循环在呼吸中是整体的一部分,且其作用也不可小觑,可是在这里循环的作用无论如何是次要的。

我们注意到有一个过渡环节,并且认为它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那就是我们的身体以及遍布于身体中进行的信息传递过程。环境中物质的特征信息如何通过身体流向心智,或反之,从心智产生的信息如何通过身体奔向环境,甚至到达具体物质,是我们在本部分中重点讨论的问题。前者有助于我们形成关于外在于心智的对象的知识,不管这个知识是先验的还是后天形成的,都有具体的内容;后者能够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人通过自己的身体对自身甚至对环境中的物质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改变,而推动这个影响的原初动力是从心智发出的一些简单的指令,此类从外部进入和从内心传出的信息促成我们的各种行为,正是那些行为结合起来,构成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我们从未注意到这两种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因为它们是在人身体自动完成的。我们看见桌子上摆放的水杯,心中立刻呈现水杯的样子,甚至可以继续想象其中可以倒水或者加咖啡,或者别的什么液体物都可以,而这部分又经过了从对表象的确认到概念的形成过程。再比如,因为口渴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本可以伸手端起桌子上摆放的水杯,但是正要端水杯的那刻,身体某处痒痒而抽回手去挠痒,这里不说痒痒的感觉如何传到大脑相应感受区域,就那一个挠痒行为就是心智通过身体的显性作为,是身体的内在机制对外显的身体的作用。可想而知,不管是在认识活动中还是在实践中,人总是通过身体去完成所有的任务。

无疑,在这个过渡中身体起着重要作用,外在于心智的物质的认识和心智对外在物质的作用上都会打下身体自己的烙印,这是再显著不过的。正是在这个过渡中,我们的身体不管是在物质结构方面,还是在心智功能方面都是有效的。但是,在身体的物质结构和心智功能如何结合方面,若认识不充分,我们有可能会落入身心二元窠臼论,总以为身体和心智是互不关联、互不统辖的两个不同的实体,我们需要的时候将它们联系起来,不需要时则让它们各自为政。无论如何,对于一个自组织系统而言,这个系统的整体或者其中某一部分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都有其相应的功能,有些功能是相互叠加的,正是那些因为叠加而多余出来的功能为开辟另一种功能提供可能,就像筷子最适合用来夹菜而不适宜用于喝汤,喝汤吃米饭都可以使用勺子一样。勺子和筷子之间不管是在结构方面还是功能方面都是有区别的,更何况是机体的那些高度专门化的器官和系统。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人身体进化出来的结构有其相应的功能,诸如中空的心血管系统中必然包含流体物质血液,为了有效运输这些流体物质,还需要强有力的肌肉组织,比如心脏。除此之外,心血管的整个系统就是各种内分泌物质的产生地,这与以往清楚明了地认为激素是由明确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说法有所不同。另外,神经系统中的单根神经纤维无非就是让电流通过其上,顶多将化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或者将电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但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形成的无数个突触连接使得情况变得极其复杂。在客观上,正是这种复杂的结构相应地具备复杂的功能,且那些功能之间也产生复杂的耦合,在主观上营造出各种复杂的体验。只有这样理解,才能化解身心二元论的矛盾。这样,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身体在心智和环境之间的连接作用,或者说桥梁作用。在信息从心智到环境或者从环境到心智的流动中,作为过渡环节的身体的作用是关键的,怎样强调身体的平衡作用或者稳定作用都不为过,知觉的恒常性总被提及。

我们从来没有由于在放置在桌上的水杯跟前走来走去,而使它在我们内心中的形状发生过改变,或因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它而其样子发生过任何的变化,不管它在自己的位置上还是在我们心中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我们注意聚焦的缘故,它的有些细节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变化,诸如有两次迅速走过桌子旁边时看到水杯上画有竹子,但头脑中反映的是兰花、梅花或菊花,这是在中原文化中竹兰梅菊四君子始终在一起的缘故。虽然我们在移动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水杯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所知觉到的水杯的样子依然还是最初的样子,甚或不一定是当下看到的水杯的样子,即便在观察过程中其细节不断得到补充,我们对其材质到形状直至其功用方面的认识,变得越来越丰富起来。

不可否认,还是那个水杯,当我们从近处看它时就看到它是大的,当从远处看它时就看到它是小的,用左眼看它时其右侧的竹子可能消失不见,用右眼看它时其左侧的菊花不见了,这是因为单眼视野不如双眼视野大,甚至当闭上眼睛时主观上什么都看不见了,但内心里却还有一个水杯在那里,这个又似乎超出了身体的范围了。所以,同一个物体的性质似乎随着我们的身体状态而改变,并且以我们的身体为重要条件;小时候的玩伴到现在在我们心中依然还是那么温和、可爱。现在,我们都在变老,但朋友之间的友情依然如故,虽然他不在我身边,但其一言一行还在我心里。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对朋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最早的两小无猜,到成年时期的心心相印、互相尊重和互相支持。在我们心中,水杯还是那个水杯,朋友还是那个朋友,总的来说都没变化,但这两种情况的确是不同的。前者,我们是通过组成身体某一部分的视觉系统来认识水杯的,而后者是通过组成我们身体某一部分的神经系统里早已形成的印记来认识朋友的,两者表现相同,都是恒常的,但有细微差别,至少那些身体以外的信息通过身体时,所动用的感觉通道是不同的,归根结底,它们都是通过身体来到内心的。至于那些外部的信息到达内心时,引起内心产生何种情感体验的方面,我们确实知之甚少。如果从书桌上摆放的水杯中能感受到优美的感觉,那么从一位好朋友那里大体既能感受优美的感觉,也会感受到崇高的感觉,但这些感受离最初感觉对象的特征信息通过身体被传到内心时的情况相去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