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 快慢痛觉及其传导纤维

7.2.3 快慢痛觉及其传导纤维

结合日常,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刺激的累加效应,这个效应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即同一位置上有时间效应或者同一时间里有空间效应,甚至两者相结合后其作用更加猛烈。它们的作用都有其合适的场合,但归根结底,那些刺激作为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痛觉,这足以表明施加在各种感受器上的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阈值之后,不但会引起主体的注意,而且足以造成疼痛而又引起警觉。人们对于这些情况并不感到陌生,更有甚者,当组织损伤后重复刺激伤害感受器即伤痛部位时,由于伤痛部位本身的循环应激而疼痛阈值早已降低,因此,即便是较少的刺激也会引起更多的疼痛,或者较小的刺激也能引起比初始伤害还要大的疼痛。但在有一些情况下也能减轻疼痛,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这些工作是通过反射弧及其相关的调节机制完成的,这样又将我们的研究引向更加深入。

疼痛有快痛和慢痛之分,而快痛和慢痛的性质有所不同,即它们的感受器可能是共同的,但传入部分却大相径庭。同时,这里所说的慢痛与慢性疼痛又有些区别。慢性疼痛的持续时间更持久且出现的问题更加复杂,因此,给人带来的麻烦是全方位的,但大多是慢性疼痛从慢痛演化而来。快痛是一种尖锐且能够定位的刺痛感觉,发生得快,消退也快,像无意间的小伤或者强度足够大的刺激,但不至于伤及组织,很少留下后遗症;而慢痛始终有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痛,它发生慢,消退更慢,与快痛不同,慢痛常伴有明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人们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慢痛自然成为人人为之无奈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将慢性疼痛视为某种疾病的后遗症也不为过。这些疼痛的发生都有其相应的物质与之相对应,且有明确的结构基础,它们的感觉通路也有自己的特色,即定位明确的快痛信息经由特异投射系统,被送至大脑皮层第1和第2感觉区,而定位不明确且常有烧灼样痛感,伴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慢痛或者慢性疼痛信息所走的路径更长且又复杂。它们大体上主要投射到大脑皮层内侧,将胼胝体不完全地包裹着,又牵涉情感、学习和记忆的扣带回。扣带回接受来自外周痛觉信息的输入,同时也接受来自丘脑前核、新皮层的投射,又向它们输送信息,且与脑干非特异投射系统建立广泛联系。正是脑干部分各神经以及神经节的网状分布,又将疼痛信息向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投射,使得各种痛觉失去明确的定位的同时引起情绪反应。

以上所提各种感受都是通过周围神经系统感觉神经电活动的传递功能实现的,并且我们一直在强调,即便都是感觉神经,也不是只有一类的,它们种类繁多,有粗、细和大、小之分,因此,就有它们不同的电传导电特性,其中的A类和C类纤维与痛觉传导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结构上,A类纤维的髓鞘很大,正因为它有大的髓鞘,其上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也最快,但是A纤维粗细差别很大,这样它们又具备了不同的功能。现在,它有三个亚型,即Aα,Aβ和Aδ,如此细分,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不说Aα和Aβ纤维,就Aδ纤维而言,有一类Aδ类纤维很小,其轴突上的髓鞘也并不完整,但它们具有传递疼痛冲动的能力,尤其是在受伤后立即传递疼痛的信息。除此之外,还有一类A纤维较大,轴突上的髓鞘也更多,它们能够传递压力、触摸和振动,虽然它们不传递疼痛冲动,但在脊髓中起着减轻疼痛刺激的作用。此外,C纤维是无髓鞘的,说明其上的电传导不会出现跳跃且缓慢,它们缓慢地进行钝化、定位不良和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冲动。那些疼痛的电冲动在受伤后的一段时间内被记录下来。

A类纤维中的Aδ神经元都是向中枢传入疼痛感觉,而不是传递感觉冲动的,这一点上,它们是独特的,它们将引起疼痛部位诸如激活肌肉纤维、引起肌肉痉挛的信息,传向中枢,引起痛觉。众所周知,周围神经节前纤维是B纤维,它们的轴突之外具有髓鞘,这样能够快速传导疼痛,具有很丰富的生物学意义,它们也与交感神经有关联。另外,B类纤维与外围伤害感受器之间有三种主要连接形式:(ⅰ)对有害压力有反应的高阈值机械感受器,毫无疑问,它们对强的机械刺激做出反应,如针尖的刺激,感受器位于Aδ和C类纤维的末梢中;(ⅱ)对有害冷热和机械刺激有反应的机械冷热感受器对机械刺激产生中等程度的反应,而对40~50℃温度刺激发生反应,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感受器位于Aδ类传入纤维的末梢中;(ⅲ)响应多觉型伤害反应,对多种不同的伤害性刺激均能起反应,包括机械、极端温度以及多种化学物质的伤害性刺激,其感受器数量众多,遍布全身各处,包括皮肤、骨骼肌、关节以及内脏器官,该类感受器广泛分布在Aδ类和C类纤维末梢,但以C类纤维为主[8]

上述那些自由神经末梢,亦即主要是传入神经纤维膜上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疼痛冲动和其他感觉信息通过背根神经节,沿周围神经传入成分向上传播至脊髓,然后到达大脑,产生痛觉。到目前为止,这就是对疼痛信息传导通路大致的认识,但未免过于粗糙。痛觉的初级控制区在脊髓后角,甚至可能还要向前追溯到各传入纤维本身对信息传递的延迟以及它们各自的相互关系中,即它们突触联系的方式,正是那些突触联系方式的不同,才使主体对各种刺激产生不同的感觉并且能分清这些感觉互相之间出现的差异。

解剖学显示,脊髓在其横断面上非常规则地显示出灰白相间的花纹,里面很像一只平放着的灰色蝴蝶。这个灰色部分是神经细胞以及由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核聚集之处,而其外的白色部分是神经纤维聚集并经过的地方,它们分界明显,更是功能各异,在新鲜组织上其形状更是生动活泼,令人印象深刻。脊髓末端呈马尾状,除此部分以及颈椎最上段之上的横切面之外,脊髓横切面的形状大体类似,均呈现蝴蝶样,只是分段不同,其样子有所不同而已,主要前角和后角的形状锐钝不同。正是在这里,疼痛信息到达脊髓后角后发生各种情况,包括疼痛的减弱、增强等。值得注意的是,到达后角的感觉不只是单纯的疼痛信息,其他感觉信息也同时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