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生活悖论

1.1.3 生活悖论

如果再把看问题的尺度拉大,还能看到古代论述中的一些美文,也不能不说是令人愉悦的悖论。《庄子·杂篇·寓言》里的一段记载足以让我们耳目一新,并为之倾倒。虽然这段话不像上面所述悖论那样直接明显,但从中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来。自然科学原理和人文学科微小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此,前者讲究精确无误,而后者通观全局,相比之下,各有所长,其短处也是很明显的。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3]

所谓“寓言”就是譬喻论证,藉外论内者也,占所述十之有九,此处以亲父不为其子媒为例。因为在他人面前亲父所说的话不一定比非亲非故者有信,正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4],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谓“重言”就是引用论证,借有见解、有才德之长者或者先人的言论来论说现今要说明的事情;而“卮言”就是以事实论证,陈述己见。这些论说各有重点,也能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单说卮言,古往今来无不重视,是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最基本的论述方式。在古人看来,自然规律不需要言说,但要知道其中有很多悖论,如果真要言说,也只能合于自然的规律,即这种言说只是描述自然规律,这样做,很能符合我们的心思,在很多时候,我们论说事物时就像那些事物自己说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