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心智与身体互动

3.2.2 心智与身体互动

组成身体的那些物质的广延、颜色、声音、气味等诸多特性,是对我们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部分。毫无疑问,这些部分与上述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原子态物质不同,它们已经以各种方式组合成具有生命意义的生物大分子,这预示着一旦生命活动行将结束,那些生物大分子及其结构便遭到瓦解,并且它们恢复到自然界中的原子态。具体来说,那些使得钙化物质得以沉积下来并组成我们骨骼的结构蛋白、那些中空的管道,可以组成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具有过滤作用的肾小球不厌其烦地将大分子蛋白质或者其他不宜通过的物质保留在血液循环里,而将某些小分子无机物送进原尿中。因此,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诸感觉器官对于我们的色、声、香、味、触各感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组成这些功能性结构的物质与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别无二致,它们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磷等无机物组成,如果进一步仔细研究还会得出更长的名目清单。神奇的是,一经生命力量组织起来,那些物质的情况会变得与其自然状态大大不同,它们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说,还发挥出惊人的功能,让人大开眼界。一个富含碳、氢、氧、氮等诸元素的氨基酸分子,既带有正电荷,又携带负电荷,这样就会给蛋白质一级结构的肽链的形成提供了承前启后的可能,不管这个肽链是直链的还是支链的。形象地说,此时就有了一根毛线,随后这根毛线吸收能量,在某一些部分还挂上双硫键,进一步扭曲,最终形成形状不同的毛线球样结构。此时,它也经过了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的转变,我们将其称为蛋白质,同时它也具备了生物活性,参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还作为生物催化剂促进各类酶促反应。

亚细胞结构研究显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形式。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含有少量糖类。其中部分脂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脂,部分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除去上述磷脂之外,蛋白质与其他物质结合,构成细胞膜上的各种受体并镶嵌在细胞膜之上,起到对外来物质的识别、细胞膜的变构、物质的转运等作用,其上各种亲和键在组成组织、器官和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除此之外,以往,谁会想起在内耳充满内淋巴的膜迷路中还会有能够感受身体位置的毛细胞,并且其毛的顶端扎入叫作终帽的小石头中呢?即毛细胞的顶端有一束纤毛伸入耳石膜内。当身体做加速度位移时,这个位移可以是任何方向的,最早受到位移作用的是那个膜迷路中的小石头,它有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运动的特性,可是加速运动导致毛细胞和身体同步运动,而终帽的静止状态必然使得毛细胞的纤毛出现弯曲,运动导致纤毛各个方向的弯曲或者牵拉都会使毛细胞发出神经冲动,引发一系列的调整身体姿势或者位置的活动。

如此简单的调整姿势的活动也有其范围,假如身体的加速运动超出前庭器官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出现运动病,如晕车、晕船、晕机等。可想而知,那些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对于我们来说,其结构和功能的意义非同小可。假如它们中的某一个或者某部分的结构出现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其功能会发生异常,那种异常有时是良性的,比如运动导致骨骼肌肥大,但有时是恶性的,比如舒张压过高会引起心肌肥大,甚至危及生命。

生命的出现并非偶然,也不容易,更不是某个造物主刻意安排的,它和今天的山川平原以及山洞里的钟乳石一样,都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只是生命活动比物理化学运动所用时间更长,反应更温和而已。对于我们来说,有些生命过程简直是弹指一挥间,但它们都经历了数十亿年的进化和打磨,才成为今天的模样,实属不易。我们身体的某些结构也同样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虽然它们中的有些部分带有远古时代的特征,例如人身体中的阑尾,对于今天食用易消化熟食的人类来说,在消化功能方面它己然是无足轻重的器官,但是,它一旦发炎且救治不及时同样会要人命。人们倒也不必弃之如敝屣,也不必多虑它在你身体中就一定会给你带来不测,因为阑尾也有它自己的作用,少了它,身体也会有出现不适的情况,至少不能忽视阑尾的免疫功能,更不用说其在菌群协调方面的作用了。

无论怎么说,那些结构不是一夜间出现的,在亿万年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命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为了整体的存在,有些结构是必然会出现的。它们的出现可能是为了物种存续的目的,但物种的存续并不一定保护那些结构,而是其背后有更为深刻的目的,即基因为了延续自己,而借用生物的身体甚至是一个种群,而那个基因本身就携带了生命演化的所有信息。

生命的化学起源说认为,那些简单的无机元素是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有机物的,高温高压起到关键作用[6],所形成的有机物又聚合成生物大分子,生命就此出现。生命的特性里必须有新陈代谢、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应答和繁殖后代的表现,这是对于作为生命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而言的,这些表现在不同的场合有所不同,端看组成身体的细胞及其所处的位置,新陈代谢是一切细胞最基本的属性,其他生命活动一定在其上进行才有意义。起初的那些千辛万苦、鞠躬尽瘁、事无巨细、身体力行的单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将自己的某些功能让渡给其他细胞,以求得更加稳定的生存环境,以利于获得更为顺畅的发展空间。比如,有些通过自己身体长有的纤毛来移动身体的细胞,在长期与其他细胞的共生中,可能把活动的功能让渡给比它更强有力活动的细胞,而自己却有可能变成只负责营养的细胞,不去理会自己要去哪里觅食。同样,那些负责活动的细胞从此也不再关心自己的营养而专司奔跑了。

其实从其他细胞获得某些特定功能的细胞又何尝不是让渡者,只有这样,大家抱团取暖,才有足够的力量面对各种生存问题。接下来,具有相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群组成组织,完成相同功能的组织形成器官,更甚者完成相同功能的器官组成系统,各系统功能的耦合体现出整体的力量。这样一来,身体各部分的活动才显得条理分明、功能各异,这样才能有利于协调行动,避免各自为政、无谓消耗。因为不管是组织,还是器官,或是系统,它们形成那样的结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最大的节约。

节约意味着补足能量需求目标和实际摄入的差值很小且处在某一个平衡点上,这样才不致自组织系统瓦解,能够维持其理想状态,用热力学术语描述的话,就是低熵状态。此时,机体给主体的主观感受就是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来自身体各处的感觉清晰明了、毫无阻碍。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各组织、器官、系统在空间里的广延、颜色、声音和气味等特性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状态,是在整体上处于良好心流状态,还是在哪处有阻塞。毫无疑问,身体的自然状态整合起来很能体现整体的健康水平,很显然,所谓的健康就是对整体而言的,而健康问题则是机体某一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时所说的。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动用自身的自动检测机制,很容易发现身体何处让自己感到惬意,何处使人痛苦等。但机体除了疼痛感之外,对其他感觉容易适应,而疼痛的感觉极其敏锐且不易适应,即便那种感觉无法分辨出是从身体的某一部位直接传来的,还是从胚胎发育的同一个体节的不同部位传来的,比如心绞痛和胃痉挛往往被混淆,如果我们坚持认为是胃疼而忽视心脏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使自己后悔不已。假如某一个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异常,必然导致健康问题的出现,即便是眼下由于某种代偿机制的运行而感觉不到身体的种种不适,但总有一天所有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