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端粒损伤
2025年10月13日
6.4.1 端粒损伤
端粒一直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它是染色体的天然末端,由端区DNA重复序列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有稳定DNA分子的作用。人的端粒DNA长约1万碱基,随年龄及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而缩短,其意义重大。端粒酶对端粒的影响很大,其突变常常造成端粒变短,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之后,染色体受到破坏,致使细胞衰老而死亡。进一步说,核包膜包围细胞核内DNA链,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人们发现每当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端粒不可避免地会变短,直到端粒达到一个临界长度,这时细胞分裂停止,失去其活性而死亡。研究发现每个细胞端粒的长度是固有的,而且并非一开始各自之间相同,并且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其缩短速度也各不相同。端粒损耗的速度是衡量“生物衰老”的一个方法。我们一直在强调当端粒无法再缩短时,细胞就会因为无法分裂而死亡,端粒也因此被科学家们称为“生命时钟”,端粒的缩短也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记。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控制着细胞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进而影响着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年龄的增长DNA损伤也累积起来,并且似乎对基因组的影响也接近随机,其中有一些染色体也特别容易受到与年龄相关的对身体不利因素的影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