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心智活动与健康

3.3.4 心智活动与健康

我们总是将自己的由意志、情绪情感和认知组成的心智能力,以及承载这些心智成分的身体,看作是自我的不可或缺的成分,而将外在于身体的物理环境中的一切看作是身外之物,如此理解事情也无可非议。心智能力、自我和心灵,进一步扩展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毕竟它们指称不同。综上所述,这两种看法都把外部环境连同其中的物理世界视作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且认为这个物质世界似乎独立于我们实存,正与我们的自我相对立。“可是,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一经细究,就消失了。”[13]

现在可以说,作为人类自我的中心机能的心智能力可能出现各种变化,但却不会引起外在世界相应的变化,反过来说也一样,外在世界变化的刺激也不一定使我们的心智能力发生改变。这种表述似乎有悖于常识,实际也从未遇见过。当灯光闪烁时我们哪有看不见之理,从暗处走出来的当下,我们由于光照太刺眼会不由自主地眯起眼睛。但是按照上面的说法,好像心智与外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两相独立,各行其道,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也从此消失了。殊不知,心智和外部世界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物,只是因为我们实在太熟悉它而往往忽视它,俗话说灯下黑,那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各种感受器分散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它们的活动能够覆盖全身,使身体的各种感觉几乎无盲点,它们本身就是组成身体各部分的所有组成部分。

当肠胃工作正常时自然表明消化吸收令人满意,但其某一段落受到牵拉或者受化学物质的刺激时就会给人攥拧或者烧灼的感觉,动物的各种感觉中唯独痛觉让主体无法忍受,其余的都可以适应。人身体约有一亿个外感受器和在神经系统中的108亿个内感受器,它们可将外部世界和身体自身的信息实时地送达心智,使之产生感受当下情况的意识。因此,只有一个解释,当心智能力和外部环境之间还没有身体这一环节时,那么它们的联系也就此出现断裂。只有身体以及身体的各种感受器和效应器正常活动时,才能连接心智和外部环境。身体的作用就此突显出来,这是本文讨论中必然导出的结果。

这样,还给另一种讨论提供了可能,就是心智能力可以通过身体作用于外部环境。同样,外部环境也通过身体的各种功能改变心智能力,将其反映出符合自身的状态。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复合状态,即心智和身体的复合、身体与外界的复合。相比之下,心智和身体相结合所形成的复合体,较之身体和环境相结合的复合体更加紧密,并且这种复合体的工作形式有别于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以反射为主的互动,是符号的形式,更具体地说,从各感觉器官送达中枢的信息或多或少地获得相应的意义,从中枢发出的指令也会有相应的行为。久而久之,心智、身体和环境变得浑然一体,思维成了其动力,言语成了其最佳的表达形式。

也许,我们讨论问题的方式过于机械,总想把事情一步一步说明下来,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给人一种在茫茫森林中的崎岖小路上艰难前行时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之感。其好处在于每一个进步中都有自己的心血,会给人以信心。但是,但凡首次在一片森林中探索的任何一个人的内心,不一定有这片森林的总体印象。最好是他反复且不停地穿梭于这片森林中,认识每一棵树,知道其特点、方位和种类,尤其要理解每棵树对这片森林的贡献之后才能对这片森林有个总体的把握。但是话又说回来,能不能从整个森林的外貌入手认识这片森林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想见,从宏观角度出发,认识这片森林的地理地貌、气候条件,一步一步地深入,最终也能看到其中的每棵树。这两种进路各有特色,都有可取之处,也有做起来困难重重的问题,端看探索这片森林的人将从何者入手了。

在健康研究中,我们要学习和理解的东西也很多,理解健康给人的感受,理解这种感受都由什么支撑。说到健康,它肯定是一个人的整体感受,并且是其当下内心的自足和完满时的状态,是一次次的注意力扫描全身得出来的结果,这与我们俯瞰一片森林的做法别无二致。这样做的结果,我们会达到一个目的,就是了解健康为何物,但走的是两条进路,虽然每条路都不好走,荆棘丛生、轮廓不明。我们知道健康研究不会穷尽于其目的之中,自然穷尽于其实现的过程之中,健康现实的整体也不仅仅是眼下健康的结果,而在于这个结果及产生它的一个过程。

假如我们的心智,更确切地说,我们的感知觉,还有理智,这些概念所覆盖的面有些重叠。这里,把那些在我们平时看来具体的东西抽掉而弃之不用,更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的心智,还没说到理智,是自为的。因为我们的心智从不依靠于具体某一东西之上而进行活动,它想怎么样反映事物的属性就怎么样去反映,其活动毫无阻滞,顺利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自身情况、外部环境的情况、自身的心理状态、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及自身精神状态开始感知,进而对它们做评估,最终形成合乎理性的判断,进而努力去达成、维持其在各方面看来都处在平衡、稳态、和谐的状态。而且只有我们的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的心灵才能对这一状态作出合乎理性的判断,进而努力达成自己的自足和完满状态。唯有此时所产生的心灵对那些状态的理解才是健康的观念,且这个健康的观念是自为的。现在既然有了关于健康的观念,并且这个观念是最为的一般的概念,它不依靠具体的什么物质来扫描自身的状态,本书中我们只是在讨论其普遍的共相。

【注释】

[1][英]帕特里克·沃尔.疼痛——为痛苦而生的科学[M].周晓林,张伟,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8.

[2]李和,李继承.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33.

[3][美]佩德罗·多明戈斯.终极算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世界[M].黄芳萍,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7:34.

[4]Gazzaniga MS,Heatherton TF.Psychological Science:The mind,brain,and behavior[M].W.W.Norton &Company Ltd,2003:100.

[5]Rosenzweig MR,Breedlove SM,Leiman AL.Biological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cognitive,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Third Edition)[M].Sinauer Associates,Inc,2002:629-632.

[6]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96.

[7][荷]斯宾诺莎.笛卡尔哲学原理[M].王荫庭,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6-48.

[8]Mueller J.Eelments of Physiology[M].Philadelphia:Lea and Blanchard,1843:707-719.

[9]Boring EG.A histor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Second Edition)[M].Appleton-Century-Crofts,Inc,1950:27-28.

[10][美]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1-108.

[11]Mueller J.Eelments of Physiology[M].Philadelphia:Lea and Blanchard,1843:707-719.

[12][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插图本)[M].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

[13][奥]马赫.感觉的分析[M].洪谦,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