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生命有机体的简单机制
作为生命有机体,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遵循生物学普遍的规律,即首先是生化改变,也就是细胞中完成生命过程的那些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改变;其次是生理变化,即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最后出现结构的改变,即以生化物质的积聚或减少为基础的功能性活动,偏离或回归各器官系统相耦合形成的整体功能标准,因此,机体结构的调整性必然通过生化、生理调整的步骤来达成。就以呼吸活动影响机体酸碱平衡来看,过度肺通气致使机体出现酸中毒,呼吸商变大,肺通气不足或碱中毒时则呼吸商减小,如此看来,一个简单的呼吸活动就能通过酸碱平衡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这酸碱平衡也是通过体内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交互作用达到的,更何况,机体内酸或碱也是通过自身供求平衡机制来达到平衡的。假如有一个坐标系,纵坐标代表浓度,横坐标代表数量,当体内酸或碱的浓度高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数量少;当体内酸或碱的浓度低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数量则增加。或者当体内酸或碱的浓度低时,所提供的酸或碱的数量减少;而体内酸或碱的浓度高时,所提供的酸或碱的数量则增加。这样我们可以画出一条由左上向右下的需求曲线和由左下向右上的供给曲线。
这一供需均衡曲线虽然常用于经济学现象,但在解释机体物质调节现象时也有效,供求两线相交处即是平衡点。在任何时候,如果相交点在平衡点之上,与经济现象中的供过于求相仿,酸或碱的浓度超过需求;如果相交点在平衡点之下,与经济现象中的供不应求类似,酸或碱的浓度达不到要求,此二者均使机体处于内稳态非稳定状态,给人的感觉极为不舒适,从而出现健康问题。唯独在平衡点处才对健康有贡献,但此平衡点并非一成不变,也随着机体的状态而动态变化。一说到动态变化,必然涉及时间问题。
在我们的观念中,生活是连续、不可改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理应是一样的,昨天早餐时我吃了豆浆、鸡蛋和面包,今天的早餐也是豆浆、鸡蛋和面包,因此,明天的早餐依然应该是豆浆、鸡蛋和面包。但我们渐渐认识到过去和将来起着同样作用的陈述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现象。众所周知,把两种液体倒入同一个容器里,这两种液体肯定会扩散开来并成为均匀的混合物,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的方向是关键的。我们所观察到的两种液体均匀化过程中时间的方向是单向性的,因为我们绝不会看到这两种液体一旦混合之后又会自发地分离。时间的作用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总是分不清我们所面对的时空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因而或者认为它对将来和过去起着同样的作用,组成我们的世界的原子或粒子沿着它们自己的轨道可以延伸到将来,也可以追踪到过去;或者在这个安静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有一个起源,那些我们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都是由一个单一的物的什么东西构成,因而在自然现象中的一切,诸如生长和衰亡等都是一些幻象,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也不例外。正因为这样,我们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就是上述两种情况的混合,即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身体各部位的感受或身体某些部位的感受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流变。
上述供求平衡曲线上的平衡点是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点间,在时间轴附近上下活动,所形成的运动轨迹符合正弦函数的性质,类似功能活动几乎分布在机体内所有结构中,并以相应的结构作为支撑,通过利用生化物质及其中间产物的转化来接受其他功能耦合结构的信息,同时向其他的功能耦合结构提供信息,使内环境得以稳定。
在功能耦合系统之内,当某种物质含量低于所需量时功能活动倾向于补充,而当该物质过分积累时则启动消除机制,这些过程均在前后相随的时间点上展开。但由于机体内的各种变化造成的不同感受被给予主体时所形成的直观有别于通过概念形成的表现,或者由二者的作用形成的知觉是连续的,以至于我们总是将过去和现在连在一起,认为现在的状态是在过去的基础上的一种必然重演。如果在这个时间流变上出现特殊节点,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其上,主观上将其作用过分扩大或不甚注意直到更大的节点出现,从连续性到非连续性出现了,意味着拉响了健康问题的警报。在直观上,这些问题在前后各节点上均有各自的特点,常常让人迷误,是以昨天的疼痛和今天的不适给人的直观,殊不知,我们以来自自己体内外的各种感觉为根据分析和判断自己的处境,常会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