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健康不是非健康的堆积

2.6 健康不是非健康的堆积

此处为论述得清晰起见,我们假设视健康为1,这里的1表示一种毫无瑕疵且不可分割的整体,一种流畅的无阻碍地运作的心流。饱满、成熟和紧致的愉快是健康的一大特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5]。还有从内到外整齐合一,并且个体对自身感受精确无误,一切都是均质的,又不分内外,心在哪里,理就在哪里,不增又不减,且对环境变化应答顺畅;又假设将健康问题或者非健康当作无限接近于0的事件,但不可能是0的从0到1的系列过渡,这是一种整体之和谐遭受破坏的状态。

严格说来,与健康的不可言说状态有别,非健康或者健康问题是在某方面已经明确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但其他方面不一定有问题。因此,上述从0到1的过渡中数值越小,表示受破坏的程度越大,从另一个角度说是1的减损,数值越大越接近健康,但还是有些许遗憾,说明又是无限接近于1,但不会是1。这样,我们可以把健康以及健康问题简化成比较直观的事情,余下的工作是怎样从非健康得到健康,或者反过来证明非健康是如何从健康中衍生出来的。在数学里,要想证明从0得到1是不可能的,0本身意味着空的集合,在物理上没有东西可言。在这里所说的没有东西是指在某一个语境下我们想看到的那个物质不存在而不谈其他自己未曾认识的东西,同样,健康问题或者非健康却是健康的反面,但并非一旦说出健康有问题或者非健康,就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现在我们要引入一个正则的概念,这样更有利于说明问题。如果一个数字不能经由比这个数字小的数字得到,这个数字就是“正则的”,即如果数字n不能由数值小于n、数量也少于n的数字相加得到,那么这个n是正则的,或者在这个语境之下,这一做法是不可能的[16]。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则,从任何角度审视健康以及健康问题,都符合这个规则,即健康是正则的。我们结合下面的具体例子说明为什么从健康问题或者非健康的相加中得不出健康来。在计算机科学中,所谓的正则表达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字符串模式来匹配一组字符串,后者不一定完全与前者相配,就好比用模具做产品一样,而正则就是这个模具,是规矩本身。

因此,要定义一种规则一定要去匹配符合规则的字符,而所得到的东西完全匹配或者多余出来是一回事,那些东西不够而不能填满这个模具又是另一回事情。因而,完全匹配或者多余出来的东西有可能不满足正则定义的条件,而虽然满足正则的需求但不能完全与之相配的才是正则的。因此,对于正则来说,它就像智能拼图一样,其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元素走样,就有可能拼不出完整的图形甚至完全不可能拼接。

同理,我们不可能从诸多非健康因素的相加中得到健康,即从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定义中提到的各种带有与健康理念相反的因素的组合、相加不可能得出一个整体的健康来,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这里暂且不谈自古以来我们对健康看法的变迁,只谈一谈我们在前一段落中所列举的8个种类中,只有一类才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健康,而未涉及其他7个种类,在那7个种类中不是身体上虚弱就是心理有问题,还有社会交往不好等现象出现。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只要其中一类现象出现,就可以断定为有健康问题或者非健康。

总之,人的健康与非健康游走于自足与完满和不自足与不完满之间,健康又是正则的,一旦满足不了这一法则健康会变得非健康。因为以上所提到的8种组合中,除了身体不虚弱、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良好以及身体虚弱、心理不健康和人际交往不顺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出现之外,其他组合总是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更何况,这两种相反情况也不一定是无限接近整体的完全健康或者完全的非健康,因而,其各个部分的总和始终小于整体。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身体不虚弱、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良好之外,影响组成健康的还有其他因素也未可知。因此,我们毋庸置疑地看到,健康就是正则的。此外,无论在何时何地和何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得出一个理想的完美状态,不管将其粉饰得何等完美无缺,也无法避免其出现瑕疵。所谓的完美状态,是我们渴望而不可企及的,更可以说是一种梦寐以求的状态,倒是出现瑕疵是可以理解的,就看它究竟达到何等程度时我们还能够接受而不会将其归为瑕疵罢了。因此,综合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从健康里得到健康问题或者非健康是可能的,也能够理解完美的意义并不在于无物可加,而在于无物可减。然而,我们如果离开健康问题或者非健康,能够理解健康吗?健康问题是我们心智的创造物,还是在身体里或者环境里生发出来的呢?

【注释】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

[2]姚泰.生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8-436.

[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

[4]姚泰.生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6-423.

[5]姚泰.生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9-461.

[6]姚泰.生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1-463.

[7][奥]马赫.感觉的分析[M].洪谦,唐钺,梁志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8.

[8][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4-95.

[9]Thorndike EL.Biographical Memoir of Granville Stanley Hall(1846-1924)[M].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Biographical Memoirs.vol.12-Fifth Memoir.,1925:135-180.

[10][英]Ch.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M].叶笃庄,杨习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9.

[11]Werner H.Comparative Psychology of Mental Development[M].New York:Harper & Bros,1940:167.

[12]Cassirer E.An Essay on Man: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4:45.

[13]Hall GS.Youth:Psychol Clin[M].New York:D.Appleton & Company,1906:235-243.

[14]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1-61.

[15]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53.

[16][美]吉姆·霍尔特.世界为何存在?[M].高天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