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从无限递归到实际经验

4.3 从无限递归到实际经验

人类所有知识都是从经验而来的,经验与认知有关,认知是对现实的描述,而现实无非就是一些简单的信息刺激的总和。说到底,认知就是对现实描述的运算,如此递归,以至无穷。假如在春天里,一个人坐在家乡林间小路边的长条椅子上尽情地享受那安宁的一切,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他对周围的一切如数家珍,从而对身边周围环境的变化大可放心地专注于体内时,他的注意力从头到脚依次让他感受到自身的情况,他能感觉到何处轻松何处有痛点或不舒服,那些感觉对他来说就是现实,哪怕是些说不出的舒服,还是隐隐作痛的地方也一样。又如,我们骑自行车欲向左拐时,势必将前轮哪怕是再小的幅度也向右打一下再向左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而不至于跌倒。如此简单的动作流程,如果想对其进行仔细分析,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对于熟练的骑手,视向左拐幅度的大小先向右打的大小也相应地或大或小,其动作是流畅的;但对于不熟练的骑手来说,其动作幅度的掌握不会那么得心应手,其动作也不是流畅的。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前者将体内各种感受信息送至中枢神经系统,但我们无法断定那些感受是什么样的,而后者前庭感受器主司平衡,综合本体感受活动使机体活动流畅完美。

不管怎样,那些感觉都是瞬时的且其性质和数量都是不同的,须知由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存在各种反响回路,那些众多的“现实”中只有为数不多的部分才能被描述成为现实,而被描述时是按一定的规则反复递归运算后才能实现为认知。也就是说,在那个多层次双封闭环状结构中有处理相应类似信息的结构并有相应的算法时,那些感受器传递的信息才得以被处理、被描述和被运算,直至被认知,否则就像在前一个例子中身体状态很舒服时感受不到非健康,以及在后一个例子中我们在骑车时感觉不到地球引力一样,与己无关的信息完全被过滤掉而毫无感觉,因为生命系统具有行动的目标。这里这个目标就是寻找我们身体上那份惬意或者有无不舒服的地方,以及我们骑自行车向前飞奔时身体是否平衡。但这朝向目标的系统运动常常受到环境的干扰,这种干扰既有外部施加的也有系统本身生成的,使机体活动偏离目标。因此,系统对目标和现况的偏差进行测量并采取纠正动作。这些都是经认知对现实描述的运算,过渡到认知对上面的运算以及对运算的运算来递归完成。

这种递归过程并非毫无章法的胡乱运算,它是有规则的,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为的。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对任意数连续取平方根取到一定次数时其最终结果一直是1、为任意数连续取以任意数为底的对数时最终结果是无法计算的一样,这两个例子中的结果与初始值的大小无关,却与规则有关,即便初始值都相同,但如果规则不同,结果也可能相异。这种提法在讨论简单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好理解,但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那里,或不同的事情在同一个人那里,或者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人那里所引起的反应的解释方面就不甚方便了。

每一个人头脑中的那个现实都是他们自己的认知系统运算的特性态或本征态,是人的神经系统中作为最基本认知单位的反射弧所形成的封闭环路所输出的与人的具体环境之间耦合、互动的封闭系统。所以,每个人头脑里的世界都只是与他自己的认知或经验世界不可分割的独一无二的“定制设计”,是与他人完全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在于神经系统中的双封闭环状结构在人的一生中,沿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路线发展。

它们与环境互动的不同,对同一信息或者不同信息的反应各有自己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各具特色的特性或本征行为,也就是说,正因为我们头脑中有那样的结构存在,所以我们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只能表现出那样的行为,如果没有那样的结构存在,那么即便环境中有相应的对象存在也不会出现应该有的行为。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当大家共同面对一种情景时如果有相同认知,就认为所认识的事物具有客观性,因为个人看法与大家的看法相同。如果认知相异,则认为大家各自的观点不同了。在交通发达的大城市里的红绿灯对我们生活、生产的意义非同一般,这是大家的共识。那么,那些红绿色盲的人,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无法辨认红绿色这一点就是这群人的本征行为。

至此,我们有可能触及一个大家普遍遇到但很少思考其原因的问题。如有一位很有事业心的教师突然心血来潮,想办一所幼儿园,此时她发现有很多现成的幼儿园要转让,她感到很兴奋。可是当她没考虑创办幼儿园时,即便是有很多幼儿园因经营不善而转让的信息充斥着各种媒体,她也熟视无睹,只有当她的认知活动聚焦于此事时,各种关于幼儿园的事情才显得有意义了。现在的年轻人很注重牙齿保健,以有一口洁白的牙齿而自豪,每天刷牙,定期洗牙,乐此不疲,但他们的这一本征行为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的,甚至家长的引诱、劝说、威逼等各种努力曾经一度付诸东流,但是有一天他们自己觉得口腔卫生很重要时情况会变得好起来。这样看来,我们基于神经系统的心智不是被动接受环境信息,而是主动对环境信息进行筛选。但将视野进一步聚焦到我们自身时,发现我们除了时常会遇到“如果我不知道非健康,则我是健康的,但如果我知道健康,则我是非健康的”的悖论之外,也会对自身的感知出现错位现象。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例如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抱怨他早已断缺的下肢如何疼痛,或一个心脏病患者在心绞痛时报告其肩背反射疼痛[7],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以往的经验以及经历,我们通常错误地将心绞痛认为是胃痛。所以,健康问题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