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健康与其内在的反射、反馈机制

1.6.5 健康与其内在的反射、反馈机制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反射及其相关理论成果,反射的探讨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健康研究中有其现实的价值。具有现代生理学意义的反射一词从1736年[17]开始得以传播。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以及效应器组成,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日常生活中广义的反射很多见。反射调节活动的目的在于调节活动本身使其不受或者尽量少受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为内环境稳态做出重要贡献。反射活动具体以减少目标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值作为系统运作的目的,只要有差值存在,反射活动始终进行,系统的调节作用就永不停息。以身体的体温调节为例,当内环境温度低于目标温度,即低于正常体温,此时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间出现差值,身体需要产热,于是,机体主要通过肌肉的运动产生热量,使差值变小,直至不存在差值时,产生热量的活动便停止;而当机体温度超出目标温度,此时亦出现差值,机体可启动散热机制使体温降下来,这时人体会出汗。

以反射弧为物质基础的反射活动在机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因果效应十分显著,体现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但是,随着事情持续的时间延长,涉及的空间变大,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例如一直以来盛行的减肥风潮中,人们主观上并不知道体重究竟多少才是合理且可以接受的,有些人盲目减肥是不可取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人类的独特地位,人体内没有像啮齿类动物那样的体重调定点存在,或者这个调定点随着演化逐渐消失。另外,在人体中,白色脂肪占绝大部分,而褐色脂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可是,啮齿类动物体内除了白色脂肪外,还有相当多的褐色脂肪,并且它们的代谢活动十分活跃。啮齿类动物依靠此功能与其他功能的结合调节自身的体重[18]。与前述简单反射活动有别,在有如此众多且复杂的因素参与的过程中,随时空的变化,获得的结果也会丰富多样。我们在认识健康、促进健康的活动中常会遇到类似的复杂情况,但无论健康现象如何变化多端,终究有其因,必有其果,并在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得以完善。

现代科学探讨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时已经放弃目的论解释而倾向于因果解释,但生命有机体的生存活动确实有其目的性,我们所言说的健康及其所依赖的机体内环境稳态均不例外。前者遵循亚里士多德的“大自然里,生物的器官顺着功能而演变,功能不是顺着器官而来”的描述,而后者符合卢克莱修“身体不是因应我们的需要而造,存在是功能的因”的主张。过分强调功能是结构的因,不免任性,过分主张结构是功能的因,也不免迂腐。殊不知,上述说法乃一体的两面,只是叙事的层次不同,落脚点就在于保持内稳态属于目的性,实现健康则基于因果链条,其中,反射调节和反馈活动均扮演重要角色。调节的目的在于内稳态的恒定,是由目标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值推动的,反馈调节一旦形成闭合回路,就能够达成目的性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必将导致各不同成分之间稳定的平衡。这样一来,我们有可能达成自足的状态,也对健康的信心大增,并有了健康的信念。健康行为的结果是心灵达到自足和完满状态,那是以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使得机体内的细胞、组织以及系统运作正常为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