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身体基础与心智条件
3.1 身体是环境和心智的中介
3.2 心智与身体和环境的互动
3.3 环境、身体和心智与健康
带来麻烦的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以为知道,实际却并非如此的东西。
——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
物理学研究的所有成功,都取决于明智地选择了最重要的观察对象,并结合了大脑对一些特征的自发抽象。尽管这些特征颇具吸引力,但当有的科学还不够先进,研究得不到有益的结果。
——詹姆斯C.麦克斯韦(James C.Maxwell)
前文陈述了何为健康,并讨论了感受健康与非健康的各种情况为何成为内在动力,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讨论环境、身体与心智如何成为健康与非健康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我们坚信世间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有着普遍的联系并按照自身的运行规律在发展。以环境、身体和心智为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的健康与非健康并非凭空出现,它是人在各种外部环境条件下身体和内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物质属性毋庸置疑,其本质是当影响健康的各种条件的作用处于动态平衡且相互协调时,人的各种感受处于最佳状态,意识活动趋于安静且纯粹,各种活动处于节省状态;而当那些条件出现异常变化致使身体各种功能活动失去平衡,特殊的刺激使得感知活动偏离正常,注意聚焦有问题部位或者异常现象时,人的消耗增加,感受变异,长此以往可能身体虚弱或患上疾病,人会变得心情阴郁,社会功能受到影响,此时心灵的自足与完满则无从谈起。
无论从生物的系统演化还是人的个体发育看,身体一定与外部环境中其他物质之间以皮肤以及类似结构为界,创造出明显的分割以示独立,有别于他物,同时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环境中充满各种物理的刺激,而身体布满各种感受器,神经系统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心智活动,而身体又拥有无数个效应器来满足灵活行动的需求。身体与心智既是统一的,又是各有区别的,至少在神经系统那里是这样。其区别只是功能上的,少有结构基础上的区别,或者目前尚不可知它们以什么得以分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内感受器数量远远多于外感受器,所谓的内感受器是中枢内固有的感受装置。由于自我意识的介入,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感受着来自身体某部位的感觉,并能判别出它们是否令人愉快或让人沮丧,如能意识到自己的手指正在有意识地敲击键盘和感受房间温度是否适合,以及耳鸣、眼花等,它们具有元认知的意味。但是有些部位的活动情况是人们无法感知到的,比如认知科学证实人的认知活动在大脑额叶进行,但人们从来没有感受到自己思考问题时额叶部位各神经核团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毫无疑问,环境刺激信息通过身体的相应感受器进入意识,心智的指令也通过身体相应的效应器作用到环境中的事物,就像身外之物无法直接被心智感知那样,心智也无法直接作用于身外之物。它们一定要通过身体完成各自的功能活动,前者的承担者为感觉,后者的承担者是效应器,中间则有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另外,心智也要感知心智的活动,而被感知的心智活动究竟有多复杂,至今无从知晓。心智通过范畴来分析、综合各种概念,形成推理,感受健康,研究健康。环境中的事物、物质的身体、心智产生的意义汇聚成健康的概念,使人感受到健康与非健康,又反过来促进健康。
认清环境、身体与心智的区别对认识健康是有益的。不难看到,关于健康的每一种发现都令人痛并快乐着。我们讨论健康的唯一目的是尽量减少痛苦,并最大限度地增强那些尚未发现这一点的人的喜悦,对于那些已经成功的人,他们会知道自己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