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爱尔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用这句话来诠释今天的创新创业教育再合适不过了,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的星星之火。
“创新”——这一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历程,折射出人类不断超越自身、不断追求进步的勇气和志向,并被提升到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发展不竭动力的高度。无论在哪个时代,新思想、新理论、新发明,都曾是领引时代的主题。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创新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18世纪开始直至今日,以蒸汽机、电力、汽车、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等发明为标志的技术创新,更是引发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工业革命,使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商汤《盘铭》中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教诲,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一天新,那就应该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诗经·大雅》中也有诸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全唐书》也有诸如“改弦易调,革故鼎新”等强调创新的表述。当代的“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等词语已深入人心,创新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和社会的基本元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嫦娥”登月到“蛟龙”探海,从高铁飞驰到科技兴农,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了国家实力,令世界瞩目;更加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展现出更具内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气质……无论是提供“脑动力”的理论创新,还是提供“原动力”的制度创新;无论是作为“主动力”的科技创新,还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创新,都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有力驱动着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曾写道:“中国的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有潜力坐上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宝座,甚至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典范。”
近年来,与创新对应的另一个概念——创业,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事实上,创新与创业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创新才能够带动高质量的创业,同时创业也是创新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大会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更应关心培养学生创业的技能和精神,需要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即具备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如今,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性)和职业教育(职业性)被列为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
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下发,提出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实施意见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创新创业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使人有能力来应对未来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更主要是学生们通过创新创业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
“创新”需要教育、需要传播,从内容上讲,我们需要传播创新的重要性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需要传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专家学者对创新的研究成果;需要告诉人们缺少创新会有哪些教训。当然也更需要传播创新的方法和技巧,践行陶行知先生的那句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人才不仅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还应该在性格塑造、意志品质的培养、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即创新需要“知、情、意”这三种人类心理活动的完美结合。创新者首先要有自信,其次要有激情,要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最后要勇于去承担失败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本读物可以传授创新的经验和技巧,但不一定能够培养创新能力,能力来自实践、来自训练、来自综合素质培养。
本书力求全面介绍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强调创新创业需要通过实践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够被学会,创新精神更是在实践中才能够强化和养成。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蕴含着这样的情怀。借古喻今,社会上还流行着这样一句通俗的教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人们常说,80%的创业项目是失败的,但80%创业者的人生都是成功的。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企业家,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需要像企业家那样去思考!
王 滨
2018年12月10写于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