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知行合一
创新本是一种实践活动,想要创新,自然离不开投身于实践。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想法,很多想法也具有创意,但是如果不能去实践则不会产生真正的创新。愚公说移山,如果只是嘴上喊喊口号,山是不会自己移走的!“愚公移山”,既要看目标,更要看行动。立志不在嘴上,而在行动上,凡事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巨人。在一件事上一个人若能做到极致,做到精深,就能成为最优秀的工匠,自然也能有最优秀的产品,这也正是当下我们所推崇的工匠精神。
1508年,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合一”思想具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从道德教育上看,王阳明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2001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启动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命名“做中学”,国际上统称为探究式教育。项目吸取了美国“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做中学”)和法国“La MainalaPate”(“动手做”)等国外先进的经验。从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物理和物质科学、技术和工程四大自然科学领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情绪控制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而“做中学”科学探究是学生自己参加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观察与实验,从而达到以下目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保护想象力,扩展思维;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学习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这一方式对创新实践同样有效。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即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这种理念也启发我们,创新与实践是不能分开的。创新也需要这种做中学的方式,不仅仅指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做中学,还要走出课堂,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走访科研单位及企业,收集问题,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完成创新。
可见,认识到如何创新,就能够认识到如何学习创新,除环境是创新者个人无法改变的之外,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等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的,由于教与学无法分离,因此,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现代教育者不断探索的领域。创新教育涉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估等方面的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九个方面的任务和措施,分别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上述措施为具体开展创新创业的教与学提供了系统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