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创造
创造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人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辞海》对“创造”的解释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即创造是赋予存在。可见,创造的概念最宽泛,包括:创意、发明、创新。“创”的原意是人用刀将封闭的粮仓挖一个口,表示“破”的意思,“造”表示“立”,创造就是在破旧基础上立新。
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造的显著特征。“新颖性”不仅是指对于创造者自己来说是新颖的,而且是指对其他人甚至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新颖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创造性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特殊的创造性”,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指科学家、发明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性,后者是指开发人的创造性及自我潜在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从事对他人来说可能并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创造性。
事实上,创造是人类的本能。孩子们都喜欢玩积木、乐高、折纸,这类活动也被称为捣鼓,他们在做出一些通常没有实际意义或使用价值的东西后,感觉到巨大的成就感,这是因为创造的欲望深植在人类的本性之中。在童年时期,对周围事物都不甚了解且充满好奇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动手实现自己的想法了。当孩子了解了泥巴后,又想要一座城堡,他会用泥巴来搭建城堡;当孩子了解了树枝后,又想要一把弹弓,他会用树枝来制作弹弓。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自行找到搭建城堡和制作弹弓的方法。对于上述的每个孩子来说,他们都经历了一遍从零开始“创造”城堡和弹弓的过程。然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增多,好奇心却逐渐丧失。随着好奇心的失去,创造的欲望也逐渐减弱。由于没有创造的欲望,长时间没有进行创造实践,我们的创造力也慢慢消失了。即使偶尔兴起有了“这周末要动手做把椅子”的冲动,我们也会在周末到来之时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打消这个念头。于是,越来越多人失去了创造欲望。
我们将创造理解为产生出一种新事物,这仅仅是狭义地理解创造,广义的创造还包括产生一种想法,利用这种新想法去解决问题,这可以看成是无形的创造。
例如,橄榄球在美国非常受欢迎,某城市为了满足大批球迷看球的强烈要求,开始动工将看台上的8万个座位扩容到12万个。这时,政府的治安管理部门发现设计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通往该体育场的道路最多可容纳8万人的流量,对12万观众来说则远远不够。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避免在大型赛事中因交通堵塞而引发事故。于是,政府的治安管理部门与道路管理部门协商把道路加宽,扩大其容量,但至少得拿出4 000万美元的经费,政府暂时很难办到。无奈之下,政府治安管理部门向市民征集建议,寻求一个稳妥的过渡办法,以解决燃眉之急。经过各方面的论证,最后采纳了一名音乐家的建议:在足球比赛结束后,接着增加一些精彩的娱乐演出。比如,用象征性的1 000美元请一些乐队来演出,这对乐队来说也是一次向数万观众展示自己实力的难得机会。这样,有些人会陆续离开,有些人会因观看演出而多留一会儿,观众离开体育场的时间就不会集中,道路拥挤的问题也就会相应地得到缓解。可见,疏通道路还需要好思路,这个好思路就是广义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