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科竞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曾言:“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科竞赛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是激活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形象地比喻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学科竞赛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竞赛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二课堂其他教学手段如实习、实验、社团活动等相比,竞赛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心理素质,是全面锻炼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各高校都针对大学生竞赛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发展分、保研、奖学金等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对于参赛学生而言,要树立正确的竞赛观念,拿奖拿分不是参加竞赛的目的,在竞赛准备、参加的全过程中所学的知识、锻炼的能力、经历的磨炼、收获的友谊,这才是对人生弥足珍贵的东西。
198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学联)组织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拉开了高校学科竞赛的序幕。自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挑战杯”竞赛也在不断创新,如今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小挑)。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挑战杯”系列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17年11月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
1991—2006年这十五年间,学科竞赛开始进入缓慢的发展期,陆陆续续有全国性大赛出现,但总体而言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共产生全国性学科竞赛34项,不少竞赛至今仍呈现旺盛的生命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199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2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04年)、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2005年)、“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2006年)等。
2006—2010年这五年间,新增全国性学科竞赛数量达到85项,包括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2007年)、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2008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2008年)、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2009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亚太赛,2009年)、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2010年)等。
2010年之后,特别是2015年在双创教育的浪潮中,更多的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全国学科竞赛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例如,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赛等。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innov AtioN,简称iCAN大赛),是由原美新杯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发展而来,是由iCAN国际联盟、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联合主办的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年度创新竞赛。iCAN大赛始于2007年,秉承“自信、坚持、梦想”的精神,倡导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改善人类生活,引导和激励青年勇于创新,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和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搭建国际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
2013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专门致贺信,特别强调了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作出了专门部署,指出了明确方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适应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在原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自2014年起共同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该赛事比原来的挑战杯创业大赛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但一些学校仍表述为“创青春”(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事实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下设3项主体赛事:第×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其中,第一项创业计划竞赛仍保留和延续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届数,该赛事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商业计划书评审、现场答辩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创业实践挑战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或毕业未满5年的高校毕业生,且已投入实际创业3个月以上,以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公益创业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创办非营利性质社会组织的计划和实践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下设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总决赛在浙江大学举办。
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例,竞赛的主承办单位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金工研究会、北京中教仪人工智能有限公司等承办。竞赛目的: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思维,进行机械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竞赛时间:每两年举办一次。命题方式:大赛属于固定主题范围命题的比赛,即每届比赛宣布一个大概的主题方向范围,所有参加决赛的作品必须与本届大赛的主题和内容相符。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于2007年、2008年和2010年连续三次获批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资助的大学生竞赛项目,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部比赛。大赛参赛作品必须以机械设计为主,提倡采用先进理论和先进技术,如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大赛主题的确定一般是与国家的大方针、大政策相呼应。比如,2016年度比赛主题为“服务社会——高效、便利、个性化”;内容为“钱币的分类、清点、整理机械装置;不同材质、形状和尺寸商品的包装机械装置;商品载运及助力机械装置”。这一届大赛的主题紧密契合了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