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创新理论

一 熊彼特创新理论

由于对创新的误用、滥用、夸大和狂热追求,创新一词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含义。人们常常混淆这一活动的结果和过程。无论是普通的产品延伸,还是颠覆市场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用来描述一切。就狭义的创新而言,一项发明只有到市场,有商业应用才有实际意义,才能够称为创新。所以发明要经过这个过程才能够实现创新,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

早在1912年,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以下简称《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以“创新”概念构建了一种与主流经济学迥异的经济理论。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奉为圭臬的“新熊彼特学派”的研究成果,对各国科技与创新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innovation),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以此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目的是获得潜在超额利润,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组合:引入新产品(产品创新);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工艺创新);开发、利用新材料(要素创新);开辟新市场(市场创新);实现生产过程的新组织(组织、管理创新)。

可见,熊彼特的创新与发明创造(科技成果)不同,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最多是试验品,哪怕大发明也不例外。而创新是把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利用发明的技术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使生产系统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创新不是发明,创新可能涉及发明,但创新涉及的范围更广泛。例如,企业如何深入了解自己的客户需要,如何与合作伙伴合作来提供新的服务,创新如何创造价值等等。

创新需要产生回报。创新维系的基础是企业的生存。我们通常对创新的可行性评判有两个标准:创新必须能够自我维持,并且能为企业带来资本回报。

创新并非全“新”。正如生物学家佛朗西斯卡·瑞迪的格言:“每个生物都源于其他生物。”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大多数创新都基于以往的经验。创新无须对世界是新的,只需对一个市场或行业而言是新的就可以了。

创新不止于产品。提到创新,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实际上,创新远不仅是产品,它可以是开展业务和创造利润的新方法,也可以是与客户互动的新模式。

熊彼特创新理论一个更重要概念是企业家精神。他认为推动创新的不是发明家,而是企业家,企业和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成为企业家要具备三个条件:有眼光,能看到潜在利润;有胆量,敢于冒险;有组织能力,能调动社会资源,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

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和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动机,而最突出的动机是“个人实现”,即“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包括:(1)建立私人王国;(2)对胜利的热情;(3)创造的喜悦;(4)坚强的意志。这种精神是成就优秀企业家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中创造性突破的智力基础。

此外,熊彼特还提出,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毁灭,即经济发展的长波周期是由创新引起的。一项创新出现,必将引起社会上的模仿,模仿引起创新浪潮,经济走向高涨,当模仿到一定程度,创新浪潮消失,经济停止。经济要再发展必有新的创新出现。同时,创新中,竞争力差的被淘汰,其生产要素、人员设备、资金等被竞争力强的企业重新组合起来。

总之,经济的发展要靠企业家的创新。蒸汽机的发明不是创新,只有当一个企业家把这个发明用于建立一个新的商业组合,才叫创新,才能获得利润,因为商品的价格总会无限地趋近于成本。有人会问,有的企业,比如生产椅子,没有创新,却也有利润,只是不多而已,没有利润就不可能继续经营下去。熊彼特说那不叫利润,是社会付给企业的管理者工资,其定价会无限趋近于成本,但也不会击穿这个成本,以确保有人愿意生产椅子,所以社会会付给它一个管理者工资。由此说来,企业只有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获得创新的利润,才能继续良性的循环,否则只能拿到社会付给的管理者工资,这种工资却没有多大意义。

显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括各种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这些活动不一定与技术有关。事实上,他并没有明确提出技术创新概念,也未对创新进行深入剖析,他所说的创新分三大类: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1950年熊彼特去世后,其主要追随者从不同角度将创新理论扩展为西方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一是技术创新,主要以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二是组织创新,研究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理论不是熊彼特理论的分解,将创新框架套于技术,而是将创新与新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合二为一,形成新熊彼特学派,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新界定和相应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认为:“一项发明当它首次被商业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英国的科技政策专家弗里曼指出:“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诸步骤。”澳大利亚的瓦茨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发明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与实验发展、工程化开发、产业化和商业化三个阶段。

以往我们比较重视研究与实验发展,结果产生的科技成果只能是样品和展品。技术创新是要商业化,其先决条件是科技成果本身是否成熟,其主要标志是除了达到特定的技术指标外,不管是新材料、新仪器还是新技术、新流程,还必须满足性能稳定和可靠、技术上配套、保证能够批量化生产等一般的要求。这些都要在技术创新的工程化开发,即中间试验阶段加以解决,忽视这些要求,技术创新工作就可能会在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中受阻。在实验室一般条件较好,而正常的生产条件一般相对较差;实验室条件比较简单,而企业生产条件比较复杂;实验室设备规模和研制批量较小,而企业生产设备规模和生产批量往往大得多,因此,有的科研项目在实验室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但到了生产中由于条件改变就不稳定了。有的仪器设备的样机性能很好,然而一旦成批投产就不稳定了;有些新产品,新的时候性能很好,但用了一段时间就暴露出许多致命的弱点。同时,一些创业者或者科研人员不熟悉产业化,尤其是商业化的规律,使得很多具有创造性的产品在融资方面出现问题,在生产管理方面遇到障碍,开拓市场中遇到挫折而导致创新失败,这些都说明,要走完全过程的创新非常具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