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公益创业实践
近年来公益事业愈发受到重视,各种公益组织不断涌现,“公益创业”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所谓的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在保证组织不偏离公益性的同时,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来实现公益组织的“造血”功能,让组织拥有更多资源和能力从事公益服务。
公益创业的最初实践是乡村银行的创建项目,1972年,留学美国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回孟加拉国后,任教于吉大港大学经济系。他面对无法用经济学理论向学生解释的贫穷现实,决定重新做一名学生,抛弃理论教科书,以村民为老师,去研究揭示每天都在穷苦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经济学问题。一天,尤努斯教授在学校附近的乔布拉村,看到一个农妇在制作竹凳。他问:做一个能赚多少钱?农妇回答:资金是高利贷者的,加工一个竹凳只能赚0.5塔卡(1塔卡约0.078元人民币),收入极其微薄。他又问:如果你自己有钱,加工一个竹凳能赚多少钱?农妇说可以赚3~5塔卡,这等于为高利贷者加工收入的6~10倍。第二天,他组织学生调查,发现这种情况很普遍,村里还有42个同样的人,他们共借了865塔卡,合11美元。这使他震惊、恼怒,这42户人家的苦,难道就差这11美元吗?于是,他拿出11美元,让学生借给那42个人,让她们还给放贷人,等产品出售后再还自己的钱,讲好不要利息。结果农妇们很守信用,实现了诺言。
此事使尤努斯教授很有感触。他找到地方银行的管理者说明情况,请他们向贫穷农妇放贷。在寻求贷款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这个世界上银行的基本逻辑——你越有钱,越能贷到更多的款。反之,如果你没有钱,你就贷不到款。后来,尤努斯教授以自己的名义从银行借出钱,组织自己的学生先后在吉大港近郊以及孟加拉国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农村,把钱再借给穷人。结果,穷人用这些为数不多的借款,精打细算,精心经营,普遍增加了收入,而且按要求还了借款,并能够归还高于商业银行的利息。于是,一套专门针对穷人贷款的方法和创办“乡村银行”的设想产生了。
尤努斯教授经过多方奔走游说和8年的艰苦努力,到1983年,他创办的专为穷人贷款的“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终于得到政府批准。尤努斯教授认为:贷款是人们摆脱贫困的方法之一。“乡村银行”为那些想做些事的穷人们提供少许的种子式的资金,去实现自我雇用。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创造了资金回收率100%的奇迹,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成功的信贷扶贫模式之一。它以其扶贫面广、扶贫效果显著,且银行自身按市场机制运作,持续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全球有59国家正在复制这种模式,其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2006年,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自此,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公益创业热潮。
公益创业按照字面理解,一是公益,二是创业,即从事包含创业在内的公益活动。公益创业首先得具备进行服务社会和创造价值的要义,此外还需要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创造有生命力的事业,延续的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加友善和温暖。从公益活动的视角看,公益创业强调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社会和创造价值。公益创业在发现新问题、寻找新视点、创造新事业的逻辑发展中,站在群众的角度,以社会同理心,发现并努力改变社会痛点,形成广泛显著的社会积极效应,涉及环境保护、人民福利、扶贫开发等多个领域,创造价值被整个社会共享。从创业的角度看,公益创业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新事业,能实现“自我造血”和长久发展。公益创业项目要完成“自我造血”,重点核心就是要形成一个创业闭环,这个闭环的过程包括:找到创业切入矛盾点时的创业起步—开发与推广—产品上市—客户的个性化体验—大众共享成果,此过程不仅完成了创业产品的营销,产生收益,还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让社会大众共享到公益创业的成果,整个闭环的过程实现了项目的可持续、可自我生存与发展。
公益创业可以总结为五个要素:第一,公益心,即带着服务社会和奉献价值的初心去践行使命。第二,机会和创新,即找准公益创业事业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很有可能就是当前人民群众想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者存在的社会矛盾。第三,团队和创新。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没有足够的创新,社会问题的解决效能就会降低。公益创业从起步到开发、推广再到产品上市的过程中,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和协助,必须保持同一初心,动机纯粹,才能开拓创新,突破困难,完成盈利。第四,商业模式。公益创业的模式是一个“自我造血”的闭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能够一直延续。第五,目标与评估。公益创业的成果是能被社会所共享,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的痛点,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
我国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头,公益的作用、价值和地位日益突出,对于体系化公益理论的需要也愈加迫切。公益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人人都可为、都应为的善举。内心驱使善举是必须的,原始的,美好的,但如果能够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那公益会更有效率,惠及更多的人。《公益原理》一书提出,公益是一种商业、暴利之外的资源配置模式。人类的资源模型目前有三种,分别可称为暴利模型、商业模型、公益模型。暴利模型的核心是权力,权力的定义是公众对满足社会需求者的授权,它以交易、慈善进行次级调节;商业模型的核心是利润,利润的定义是市场对满足社会需求者的奖励,它以税收、慈善进行次级调节;公益模型的核心是共识,公益行为的定义是公众达成社会需求共识并直接满足的行为。
三种经济模型(理想管理模式下)按照暴利、商业、公益的排序,依次效率降低、公平提升。因此,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类社会规则中,优胜劣汰的意愿被尊重个体的意愿逐渐替代,人类社会从“丛林法则”逐渐过渡到“菜园法则”,不仅人类自身,包括身边的自然生态,也被人类当作自己菜园中的资源而纳入“可持续”范畴。当公益模型逐渐占据社会GDP比例的第一位时,我们就可以认为,社会进入了公益经济时代。
2006年湖南大学率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公益创业”命名的社团——滴水恩公益创业协会;2009年前后,伴随首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论坛、团中央“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清华大学公益创业实践赛”等系列活动比赛在国内的开展,公益创业在中国开始逐步发展。如今在公益圈、创业圈,人们逐渐意识到公益创业对社会和谐发展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与之相关的“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公益创投”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一个以“公益创业”为核心,为实践孵化、教育培训、传播推广、投资等为配套的生态系统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