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时代的脚步匆匆,转眼之间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滚滚而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茁壮成长,彻底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经济格局。推动这个浪潮的无疑是人类的创新以及对创新的执着追求。而要认识创新,就离不开寻找它的源头,它的源头之一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探索。

伟大导师恩格斯曾为我们留下这样的传世箴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所说的理论思维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辩证思维,同样包括当今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科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教授在其编著的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这个问题称之为“李约瑟难题”。之所以称为“难题”,一定是难以给出或不好给出满意的答案。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地发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中国人缺乏重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其真正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技术和经济方面,还在于文化和教育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人的科学创新能力就一定会随之提高,甚至超过西方的水平。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上会不断缩小距离,但在重大科学创新能力(即科学核心竞争力)和科学思想上仍远落后于西方。形象地说,就是我们只能跟着人家跑,尽管有时也会追上他们,但是由于我们不会去探索新的方向,只能跟着人家开辟的方向跑,这样就会永远处于落后的地位,尽管也不至于落后太远,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落后感就很难克服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升温,逐渐有人提出中国应由文化输入国变成文化输出国,西方文化亦有向中国文化学习之必要,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等等。事实上,这些观念有其道理但也存在偏颇之处。现代科技文明的核心就是创新,而这一点恰好是中国文化所欠缺的。没有创新,遑论输出。只有我们在创新上取得重大成就时,西方人才会尊重我们,到那时他们才会真正理解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去推动中国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起对自己的创新文化的自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创新又何其艰难!非坚毅卓绝不可。正因为此,创新教育近年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创业类课程作为最基础的创新教育也纷纷进入课堂,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无疑,本书写作的初心更多的是与学校的课程教学有关。

课堂的授课、学习和对话永远代替不了课下的阅读、学习和实践,各个学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要求中,都强调压缩授课的时间,安排更多学时让学生自己读书、练习和实践。本书每一讲后面都列出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和实践训练题目,供学习者练习,同时,书后的参考文献也可供阅读参考。从一定意义上讲,本书既是一本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教材,又是一本相关内容的参考书,同时更应该是一本有趣的课外读物,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全面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掌握创新方法,进而投身于创新实践,塑造成为创新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读物应该是越多越好的。

真诚感谢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指导和组织策划!感谢参与授课的教学团队全体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同济大学出版社和责任编辑的辛勤工作!在写作中,我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提供了启发和引用素材。为此,特向文献资料的作者深深致谢!感谢他们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该书是我在教学之余完成的,难免有大量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新的一版中不断完善提高。

王 滨

2019年9月1日于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