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创新思维过程
由于创新思维结果的独特性,很多人认为创新来自天才的直觉和一个人瞬间的灵感和顿悟,既无规律也无法去学习掌握,同时灵感以往都被看成是很神秘的东西。然而,即使再神秘的东西背后一定是有某种规律的。关于人的思维规律,脑科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等都已开展了长期的研究,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有关思维规律的认识已经大大前进了。比如,有人曾将创新思维过程通过类比做了如下描述:恋爱与情欲→备孕→怀孕→痛苦的产前阵痛→分娩→检验→生活。
1926年,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G.Wallas)提出创新思维的四阶段论,对创新思维过程给出了一种规律性的描述。他认为创新思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评价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创新思维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的深度决定科研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研究者针对提出的问题,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然后用已有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时候对问题的探索充满着热切的期望,是一种对问题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是有意识地积累相关背景知识的阶段。
第二,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针对问题,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搜集到的事实,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出评价。这实际上是试错过程,它往往要经过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失败,从而促使问题中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化。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研究者仍然日思夜想,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这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
第三,顿悟阶段——问题的突破:创新设想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这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突破陈旧的观念,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是决定性的环节。新观念、新设想开始出现时只是思想的闪光,或者是模糊不清,或者是带有错误的成分。经过进一步的整理、修改和完善的逻辑加工过程,新观念、新设想才能形成。新方案的产生时间往往很短,甚至只是一瞬间,而逻辑加工的过程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有经过逻辑加工,问题的解决方案才能豁然开朗,才能成为可以检验、评价的方案。历尽千辛万苦,突然发现成功就在眼前,问题的答案赫然出现,这就是顿悟。这个阶段也是意识和潜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
第四,评价阶段——成果证明、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能成功、是否有价值,只有经过检验、评价才能确定。这个阶段主要是设计、观察与实验,检验由新设想推演出来的新结论是否正确。检验的结果可以是新方案的证实或证伪,或一部分被证实一部分被证伪。这一阶段基本是常规思维,是有意识地进行的。翻开科技史,你会发现科学上许多重大发明和发现都是偶然所得。这些发明和发现与原来潜心探索的问题有关或看似无关,但那些表面的、微不足道的、若明若暗的、稍纵即逝的机遇给那些善于捕捉机遇、有准备头脑的科学家提供了线索。所以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机遇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几句诗对人的创新思维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即表示准备、预期,该诗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写离恨相思之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即表示勤奋、酝酿,该诗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写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即表示开朗、成功,该诗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归纳起来,创新思维步骤如下:第一步是发现问题,有积极找对策的态度;第二步是另辟蹊径,以类比手段或其他方法,尝试提出创新设想,比如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反过来想想如何?第三步是产生灵感,提出若干设想,即解决方案,也就是创新思维的结果。第四步是验证设想,并实施设想。第五步是思考如何将其产品化和商业化,既能使更多人受益,还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价值,于是有了创业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