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识思维障碍

一 认识思维障碍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即一些所谓的“难题”,在答案没有给出前似乎都是高深莫测的,往往都被看成是无解的问题,而答案一旦被点破,则又极其平常。常使思考者拍膝嗟叹:“哎,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想不到呢!”这说明一个道理,创新设想的产生需要人们克服头脑中某种习惯性看法或打破思维强加的某种限制。一旦抛弃了这类多余的限制,创造性的答案就变得简单明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创造,无论大小、无论难易,都是相对一种或多种障碍而言的,谁突破了思维障碍,谁就实现了创造。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居室狭窄、环境闭塞、道路不畅,而很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心胸狭窄,见识短浅。常常是做错了一件事或做不成一件事,就抱怨环境不适合、条件不具备,却很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如果说,人类早期形成的“踢开绊脚石,就可以大踏步前进”的认识,在今天得到了加深的话,则这一加深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绊脚石”的含义已大大延伸。人类现在所遇到的“绊脚石”已经不限于道路上的拦路石块,还包括各种技术上的障碍,各种管理和运营系统的失效,各种人事纠纷、挫折、差错等问题。这些“绊脚石”既有过去遇到过并克服了的,也有从未遇见过,以至于还不知道如何加以克服的。二是对于“踢开”的理解,即克服障碍的做法,今天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因为“绊脚石”在性质、类型上已经多样化,当今人们已不能用某种单一的态度、做法来解决所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时,必须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采用多样化手段,用更有效的办法才能克服障碍。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哈里·丘甘尼,把人脑整合筛选的过程比作一个公路体系:“常走的路越走越宽,不走的路渐渐荒芜。”目前科学家们仍在争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的某些精神“公路”比其他的“公路”用得更频繁。一些人认为,孩子的遗传基因先天地决定他会选择哪些精神路径;另一些人则认为,后天的养育会决定一个人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选择和筛选过程中选择不同路径。

不过无论是偏向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影响,大家对筛选结果的看法基本相同。当孩子十几岁时,他的突触联接只有3岁时的一半了。他的大脑已经开辟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联接网络。这里有几条平坦宽阔的四车道高速公路,其联接牢固而通畅;也有拒绝一切信号的荒原。这时,人要改变性格和思维方式,是十分有限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不可能改变。他可以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可以改变他的价值观,可以培养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增强自我规范的能力。并且,如果他在创新思维方面是一片荒原,那么通过足够的训练、辅导和鼓励,他也许会开辟一条小径,使他能够扩展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渐扩展自己的车道,或许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四车道高速路。本讲后文中提出的4种创新思维方法,就是基于上述目的,来提高读者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