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是创造之人

一 人人是创造之人

早在194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创造宣言》,倡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先生阐述了处处事事人人皆可创造的论断。就是说,创造可以发生在任何领域、任何活动、任何场合中;创造可以是任何人,不分年龄、职业、性别、专业……历史上,所谓非专业的外行的发明比比皆是,中小学生和儿童的发明,以及女性的发明也是比比皆是,事实不断打破了人们既已形成的对创造产生的种种偏见。例如,美国一名普通男子发明了带温度计的奶瓶;美国画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英格兰的铁匠麦克米伦发明了自行车;美国生意人沃特曼发明了钢笔;修理工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小店老板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了方便面;我国古代农村妇女黄道婆发明了新式织布机;木匠鲁班发明了锯子。

一个3岁的儿童,在没有暗示、模仿的前提下,第一次想到站到小凳子上拿柜子上的玩具,这种做法对成年人来说仅仅是常识,没有谁会大惊小怪,但是对孩子来说,几乎是一个创举,无疑会受到大人的赞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衡量大人与小孩的活动是不是具有创造性没有用一个标准,对于社会来讲,这点早已经被普遍认同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创造活动本身存在着时间差和空间差。所谓时间差,就是有的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而对此另外的人不一定解决了,相互之间在解决同一问题上存在时间上的差异。这种时间差不仅仅存在于成人与儿童之间,在成人与成人之间也普遍存在。历史上,牛顿与莱布尼茨几乎是同时建立了微积分,但在当时封闭条件下,很难说谁先谁后。类似的还有达尔文与华莱士是谁先发现生物进化论规律的,以及奥托与雷特曼关于四冲程内燃机发明优先权之争等。

所谓空间差,就是在某个地域范围(如发达国家)已经突破的问题,而在另外的地域范围(如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解决,这些差异一般都要依靠学习、模仿的办法来缩小。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如在自然封闭或人为保密等条件下,并不能指望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学习解决,也不能指望已获得的独创性成果迅速普及,这样,其他人不得不进行再创造。1978年7月,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问世,这是世界首创。1988年3月,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出生。在世界范围来讲,中国的成果并不具有优先权和首创性,但确实是我国自主研究的成果。[4]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只要创造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完成了新突破,都属于独创的范畴。也就是只要独立完成,不是通过学习、仿效,实现了原有事物基础上的发展,就属于创新。小孩垫着小凳子拿玩具,之所以受到大人的称赞,就是按着这个标准认定他有独创行为。

类似的事例相当多,群众性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及广告词的创意设计等大多属于这个范围。例如,现在许多机关、学校、部队、工矿企业经常要举行升国旗仪式,但怎样才能保证国旗伴着国歌匀速上升,准确到位呢?很难说这是一个大人的问题还是儿童的问题,也难说是科学问题还是生活常识问题,反正大人从没提出过。不少学生发现,他们学校升旗时,总是在国歌没有被奏完时,国旗已被升到顶,或国歌奏完后,国旗还没升到顶,为此,许多升旗手不得不苦练升旗与奏国歌同步的本领。有点技术知识的人都会想到:这还不容易!做一个电动控制设备,设定好时间就可以靠电机转动来控制。但这个办法成本高且不说,终日在外风吹雨淋,也难免电机不被损坏。成都市24中14岁的赵露同学则把脑筋动在了旗绳上。他想,如果在旗绳上按国歌的旋律定出适当的间隔,再逐字写上歌词,一边拉绳一边看上边的歌词,这样不就能保证升国旗与奏国歌同步了吗?于是,他找来一些塑料珠,在每个珠上面写一句歌词,然后再依次按一定间隔串在旗绳上,经过反复试验调整塑料珠间隔,最后制成了“与国歌乐曲同步的升旗绳”。目前,这一小发明已被许多企业采用,并生产出标准的产品。可见,按较宽的标准,这项小发明绝对是独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