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概述和基本理念

一 SIT概述和基本理念

SIT是系统创新思维(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的缩写。它的另一个名称是“盒内思考”(Inside the Box)、“微创新”。它由德鲁·博迪、雅各布·戈登堡、阿姆恩·勒瓦夫等人提出。

该方法的创立者提出,成功的产品都有规律可循,它们的诞生并不源于颠覆式的发明创造,而是源于“微创新”。也就是说,创新并非来自天马行空、惊世骇俗的发明,而多是通过在现有框架内进行微小改进,结果却非同凡响、创意无限。这就是“微创新”。

看似花样百出的产品创新,实际上都可以总结为几种创新模式,即5大策略——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和属性依存策略。从风靡一时的Walkman随身听、飞利浦DVD播放机,到风头正盛的推特(Twitter),都遵循的是减法策略;从通用的热销分离式冰柜,到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的热卖,都受惠于除法策略的奇思妙想;大到国家军备器械的普及、一款互联网产品的风靡,小到一把婴儿勺子、一款饮料的流行,其背后都包含着这5种创新模式。无论什么行业或产品,无论是创业者还是产品经理,只要学会这些创新策略,你都能轻松打造出让市场惊艳、让客户尖叫的产品。

在传统的观念中,创造力是难以捉摸的东西,它不遵循特定的规则和模式。所以要想创新,你就必须尽可能地去发散思维,跳出框架去思考,遇到问题尽可能发散,天马行空地进行头脑风暴。于是,解题人面对问题,尽可能去找与问题无关的东西进行参照,来协助解决问题。你必须“随性”模拟一切事物,哪怕这些事物与你的产品、服务或流程毫无关联。总之,让思维尽可能跑远,以便打破僵局,直到“天外飞来灵感”,出现在脑子中,想法愈是突兀,愈有助想出突破性的点子。

创新背后有共性吗?创新答案出来后,你最初是惊讶,我怎么没有想到!SIT的创立者认为,其实这些想法原本就在我们脑子里隐藏着,原本就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和真实想法有关,所以才大惊失色。尽管想法与我们近在咫尺,但没有第一个发现,因为离我们太近,所以,创新就是在框架之内。每一个人都存在于一个框架之中,那是一个包裹着你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区域和时间区域。这个空间中有你随手能触及的一些东西,一本书,一杯咖啡,或者旁边的一只小狗,你必须学会仔细观察身边的这些东西,然后再学习创新策略,因为身边的这些东西正是你利用这些策略创新的基础。

雅各布团队针对收集的近20多万个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它们成功的奥秘,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创新思维工具——SIT。SIT理论的核心是其理念与传统发散思维理念恰恰相反。传统认为,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思维活动,但SIT的理念是头脑风暴不能带来好的创意,杂乱无章的思维会阻碍创造力产生,而框框的制约不会阻碍创造力发展,是催化剂,摆脱限制无异于破坏创造力,无序思维只能短暂好奇,不是长远的。过度散漫和放任的思维会让你陷入游离状态,失去创造力。也就是说,当你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框架内)运用给出的几个策略,创新就会产生,且想法比框架外创新更精彩。即通过将可供考虑的变量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大大增加我们的创意。在熟悉的世界“里”(即在框架之“内”),使用以下五种策略(模板)来思考,会产生更多的创新,不仅更快,而且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