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倡导和呼唤创新创业,是基于什么深层原因呢?很多人给出了回答,比如,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就业困难;为中国经济增长寻找新动力、寻找改变增长方式的新模式;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主动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为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以回答“钱学森之问”;为更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等等。显然,站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视角,自然有不同的结论,这些见仁见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能综合上述观点,就会全面理解倡导创新创业的社会大背景和现实意义。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等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参观过程中,习近平说:“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一论断进一步表达了国家的兴衰存亡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强弱,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由此引申,我们谈论创新创业,就需要以国家、社会、民族和个人这个逻辑链条来展开。
就国家层面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40年的飞速跃进,堪称世界奇迹。中国用40年走了西方用两三百年才走完的路。这一成就除中国人自身努力外,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在与西方巨大差距基础上起步的。我们能快速走完人家两三百年的道路,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家建路我们走路,我们肯定比他们快。一条路你修了五年,我五天就走完了。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发展,大多是建立在别人给我们创造的基础上的,我们只是拿来,所以,我们是模仿经济,我们还不算是创新的经济。靠不计后果地牺牲资源、环境和出卖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终究难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
从近现代历史来看,要使一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必先使其成为自主创新大国。英国从18世纪起就成为自主创新大国,从而引领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主导了蒸汽和钢铁时代两次世界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的头号世界经济强国。美国从19世纪后期起成为自主创新大国,引领了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的第三次世界经济发展,以及电子、生物、航空、航天、核能和新材料等多领域革命时代的第四次世界经济发展,取代英国成为头号世界经济强国。日本由于在二战后抓住机遇成为自主创新大国,短时间内也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和日本在自主创新方面后来居上,超越欧洲国家成为自主创新大国和世界经济强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无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如何为未来的速度减缓找到新的增长极呢?我们的增长动力、增长方向、增长的实体在哪呢?在探索中,我们终于找到了方向,即创新促发展,转型促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构想。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引领未来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即所谓的“三驾马车”拉动,向创新驱动模式转换,由重视需求侧转变为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已经成为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