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问题意识
创新创业是从问题出发的。有问题,就说明前人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还无法用有效的办法解决,需要有创造性的个体或者团队发挥创造才智去解决、去攻破,于是就产生了创新成果。而这些成果要想经得住考验,就需要到市场去验证,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惠及更多的方面,惠及那些也急于找到答案的人,这就需要对创新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这就走向了创业,要求创新者利用创业方面的知识实现创业目标。
然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容易,我们的思维总是存在惯性,或许我们的文化就有守旧的因素,所谓的“见怪不怪”“常见则不疑”,就反映出这种思维惯性。比如,在欧洲中世纪的相当长时间里,教会和经院哲学曾利用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来解释《圣经》,提出上帝有意把地球安排在宇宙的中心,还让它的骄子即人类居住于地球中心,从而使人类也居于宇宙的中心位置,所以人在地球的世界有特殊的地位,即地心说。在意大利学习法律、医学和神学,回到波兰后担任教士的哥白尼起初并不怀疑地心说,只是觉得托勒密学说过于复杂,使用起来不方便,但经过一段时间对这一体系简化的尝试,他发现地心说与天文观测的事实难以相符,愈来愈相信人的渺小,而且认为地球也是无足轻重的。后来他大胆地打破传统创立了日心说。
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后,宗教教会大为震惊,如果日心说是对的,《圣经》就难以自圆其说,至少要承认上帝在创造宇宙体系时曾犯过设计上的错误。更主要的是这种学说敢于挑战教会权威,于是教会将这一学说定为“异端邪说”,并对哥白尼学说的支持者进行残酷迫害。哥白尼敢于挑战“权威”,并对此提出问题,这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容易的。
所以,要创新,创新者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人们对存在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简单地说,“问题意识”就是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成为个人的内在习惯和自觉行为,是对“主动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品质。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坚信这样的名言:这个世界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提出问题就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提出思维的“五步法”。他认为新思想的产生、科学的发现必须经历以下五个步骤:(1)感到困难;(2)寻找疑难点(问题);(3)提出假设;(4)根据假设进行推理;(5)通过行动检验假设。中国哲学家胡适将杜威的这五步思维进一步概括为一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可见,上述学者都强调了问题在研究和思维中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教育界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命题,其实存在一个隐形的条件,就是“问题”已经被假定事先存在了,你的作用,就是尽力解题——当然,不能排除,已经被人提前设定好了一个“正确答案”。毋庸置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真正代表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最重要体现,却是能不能“提出问题”。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念。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提出,“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要通过“问题”来引入有关的数学内容,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1]“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各学科的教育。其实质是要求和指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探求新知识,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些理念对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样具有很大的方法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