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其他检核表

二 其他检核表

检核表法的实质是将发明经验集聚一起,强调“求变”,通过强制思考来实现多侧面、多渠道观察、研究问题。按照这个思路,自从有创新方法以来,人们已经设计了相当多的创新检核表法,除上述的奥斯本检核表外,还有和田十二法和5W2H法等等。

1.和田十二法

和田十二法是我国学者许立言、张福奎在奥斯本检核表基础上,借用其基本原理,加以创造而提出的一种思维技法。

和田十二法是从以下十二个方面进行检核: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改一改,变一变,学一学,搬一搬,代一代,联一联,反一反,定一定。和田十二法源于检核法的原理,同样也给发明创造提供了多种思考的方向。它既是对奥斯本检核表法的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比如,其中的“联一联”“定一定”等等,就是一种新发展。同时,这些方法更通俗易懂,简便易行,便于推广。

(1)加一加

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一些东西,或者把这件东西跟其他东西组合在一起,行不行?加一加后会产生什么新东西?这些新东西有什么新的功能?

“加一加”主要是从添加、增加、附加、组合等角度考虑问题。例如,把印刷铅字加大一点,成为大号字,便于老年人阅览;把普通雨伞加大一点,成为海滨游泳场的晴雨两用伞;铅笔和橡皮原来是分开的,美国的威廉发明了橡皮头铅笔,这也是加一加的方法;帽子和衣服加在一起,有了带帽子的风衣;X射线照相装置同电子计算机加在一起,成为“CT扫描仪”,实现诊断脑内疾病和体内癌变等特殊功能。

(2)减一减

我们能在某件物品上减去一些部分吗?能把某件东西的重量减轻一点吗?能在操作过程中减少频率或次数吗?这些从形态上、重量上、过程中的“减一减”能产生怎样的效果?

“减一减”主要是从删除、减少、减小、拆散、去掉等角度考虑问题。例如,为使建筑管道安装工人省力、安全和高效率,现在广泛采用了合成树脂制成的水管,这种水管与原来的水管相比,重量大大减轻;大米改成小包装反倒卖得快;目前市面上多功能的数码照相机,90%的功能普遍用不到,这个时候减去一些功能,就意味着成本的有效降低。

(3)扩一扩

“扩一扩”主要从加大、扩充、延长、放大等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将彩色照片的版面扩大,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人物和风景;有一个中学生雨天与人合用一把雨伞,结果两人都淋湿了一个肩膀,他想到了“扩一扩”的思路,就设计出了一把“情侣伞”——将伞的面积扩大,并呈椭圆形,结果这种伞在市场上很畅销。

(4)缩一缩

把某件东西压缩、折叠、缩小,它的功能、用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缩一缩”主要是从缩短、缩小等角度考虑问题。

例如,将大型电子管变为小的晶体管,制成多种多样的电器元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用电器的功能不断改进与增多,这种多功能化一方面受到消费者的赞赏,但另一方面也因产品结构复杂化而增加了操作使用上的难度。早期的家用微波炉按钮多达10余个,使用者——尤其是老人和儿童认为功能过于复杂,操作程序繁琐。于是韩国人开发设计出操作简单的“单旋钮微波炉”,让任何人都可以熟练地操作;佳能当初也是看准施乐大型复印机的不足,利用小型复印机占领市场;在塑料薄膜球体表面印有世界地图,在球体上装有气嘴,可随时折叠、充气,便于携带,方便使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

(5)变一变

“变一变”主要是从改变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顺序等角度考虑问题。

例如,最初的电扇都是黑色的。1952年,日本东芝公司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风扇卖不出去。为了打开销路,七万多名职工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职员提出建议,将电扇的黑色改为浅色。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便卖出了几十万台。电扇从此也一改清一色的黑面孔,变得多姿多彩。手机、家电变换款式,先入为主就赚钱,当年的摩托罗拉V70会旋转的手机以及夏新A8会跳舞的手机都是变换款式抢先获得高额利润的典范。

(6)改一改

某件物品在使用时还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把这些不足和缺点列一列,考虑是否可以克服或尽量减少缺点?怎样改进才能使缺点最小化。

“改一改”主要是对原有的事物进行修改,使它消除缺点,变得更方便、更合理、更新颖。例如以前的饮料大多是玻璃瓶装,运输、保存和使用都不方便。改变一下它的结构,使用塑料、纸制软包装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卖点改一改,产品就卖活了,比如王老吉,把卖点改为预防上火,饮料就迅速火了起来。

(7)联一联

寻找某个事物的结果和它的起因的联系,从事物的联系中找到解决办法或提出新方案。

澳大利亚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收获的季节,有人发现一片甘蔗田产量提高了50%。这是由于甘蔗栽种前一个月,有一些水泥洒落在这片田里。科学家认为水泥中的硅酸钙改良了土壤的酸性,而使甘蔗增产。这种原因与结果联系起来的分析方法经常能使人发现一些新的原理,从而引出发明。由于硅酸钙可以改良土壤的酸性,于是人们研制出了改良酸性土壤的“水泥肥料”。农夫山泉,用纯净水和矿泉水养花试验让你联想到久喝纯净水于身体无益,从而提升了矿泉水的地位。

(8)学一学

有什么事物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学习或模仿它的某些形状、结构或某些原理、方法。这样做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又会产生哪些新的东西?

“学一学”就是学习别人的做法,模仿现有事物的形状、结构、原理等。例如模仿海豚皮肤的特殊结构制成鱼雷的外壳,在航行中将阻力减到最小;模仿蛇的嘴巴能张大到超过它自己头的特征,发明蛇口形晒衣夹,用这种衣夹可从上往下将衣物连竹竿一起夹住,更好地防止衣物被风吹落。

(9)代一代

“代一代”是用其他的事物(材料、零件、方法等)代替现有的事物,从而进行创新的一种思路。有些事物尽管应用的领域不同,使用的方式也各有差异,但都能实现同一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试着替代,既可以直接寻找现有事物的代替品,也可以从材料、零部件、方法、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局部替代。

例如,用激光这把纤细的“手术刀”代替原来的金属手术刀,在电子计算机的控制下对人的眼角膜做矫正近视的手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钢笔被圆珠笔、签字笔逐渐取代后,钢笔便成为一种步入衰退期、濒于灭亡的产品。但是将其定位转向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礼品,就能大获成功。

(10)搬一搬

把一件事物移到其他的地方,还能有什么新的用途吗?把某个设想、原理、技术等搬到其他的场合或地方,能派上其他的用场吗?

“搬一搬”就是把一个事物搬到其他的地方,将新事物移到其他的领域,寻找新用途等。例如,将电视上的拉杆天线“搬”到圆珠笔上去,成了可伸缩的“教棒”圆珠笔;再将它“搬”到水杯上去,可设计出可拉伸的旅行杯。

(11)反一反

“反一反”是把一种东西或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里外等颠倒一下。例如,人们常用的泡茶方法是把茶叶从袋子里取出来放到茶碗(茶杯或茶缸)里,用开水泡开,茶叶在水中四散漂开,喝茶时不小心茶叶还往嘴里钻。有人反其道想,把茶叶留在袋内一块儿泡,这样就解决了传统喝茶方法的不便,于是袋泡茶就应运而生了;戴尔不搞传统销售渠道,转而玩直销,使它有机会成为计算机老大;皮革里外反一反,成为翻毛制品;平时人们穿拖鞋只能朝一个方向穿进去,如果脱拖鞋时把拖鞋放倒了,那么穿的时候,又需要把它摆正才能穿。能否做到反方向也能穿呢?日本横山康子发明了两个方向都能穿的拖鞋。这种拖鞋只要把拖鞋的十字搭攀移到中间就可以了。

(12)定一定

“定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改造某件东西,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疏漏等,而需要做出一些规定。例如,为了维持交通秩序,防止事故发生,发明了信号灯。规定黄灯亮时,车辆停止行驶,已经越过停车线的车辆可以继续行驶;红灯亮时,禁止车辆通行;绿灯亮时,车辆通行。再如,医师测定病人的体温要用温度计,温度计刻度的规定是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的一大创举,他规定水结冰时的温度(冰点)为零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沸点)为100摄氏度,中间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这就是摄氏温度计使用的“温标”,记为“℃”。制定标准和游戏规则的企业总能赚取更多的利润,众所周知,微软、英特尔、思科等都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所以都能引领市场。

2.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检核表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鼓励员工进行发明创新中,总结并推广了自己的一套检核表,主要是从以下10个方面提问:

(1)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能不能利用其他适合的机械?

(2)现在使用的设备有无改进的余地?

(3)改变滑板、传递装置等搬运设备的位置或顺序,能否改善操作?

(4)为了同时进行各种操作,能不能利用某些特殊的工具或夹具?

(5)改变操作顺序能提高零部件的质量吗?

(6)能不能用更便宜的材料代替目前的材料?

(7)改变一下材料的切割方法,能不能更经济地利用材料?

(8)能不能使操作更安全?

(9)能不能除掉无用的形式?

(10)现在的操作能不能更简化?

3.5W2H法

5W2H法也是一种通过线索提示而进行多向思考,从而产生创新设想的思考方法。这种方法提供了7个思考线索,以提问的形式让思考者将思考对象展开,从而全面了解认识事物,启发思维,寻找答案。

这7个角度中的前5个对应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均为“W”,后2个对应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均为“H”,故称为5W2H。它们是: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怎样(How to)?多少(How much)?

由于5W2H过于普遍,在创新中不易聚焦,有人将其具体化,专门设计出产品开发和发明革新用5W2 H法。具体包括如下提问:

(1)为什么开发此产品?为什么需要革新?

(2)开发什么产品?革新的对象是什么?

(3)被用在什么地方?起什么作用?从什么地方着手?

(4)谁来使用?什么人来承担革新任务?

(5)何时使用?什么时候完成?

(6)竞争形势如何?生产能力怎样?怎样实施?

(7)成本多少?市场规模多大?盈利程度如何?达到怎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