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历史上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总是相伴出现的,科技进步必然引起产业的变革。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进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年至今),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和高昂的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智能化工业革命,实现了从以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即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它形成了工业革命历史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智能化”的飞跃,如图1-2所示。
图1-2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大批企业崛起,它们采取的取胜之道就是3C模式:模仿(copy)、质量控制(control)和追赶(chase)。日本采取的策略是模仿别人的先进技术或直接引进技术,提出“我也是”的观念。80年代,由于竞争激烈和技术进步,他们发现,模仿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而必须在质量控制之外创造和寻找新的模式。八九十年代,日本的模式变了,其新模式是3I:个性(identity)、想象力(imagination)和创新(innovation)。许多日本公司通过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开展小发明活动和开发独特产品,寻求发展自己的公司个性。他们认为80年代是创造力的年代,21世纪紧接着提出,“持续创新能力”更显得重要。因为一次创新并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不断创新,不断改进。
2003年9月5日,有38年历史的微软公司正式收购了有148年历史的诺基亚公司的手机业务,这令国际社会唏嘘不已。诺基亚公司的历史宣言:随时代而变,打破现状。可后来,作为手机巨头的诺基亚公司没有打破现状,反而被现状打败。在信息产品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诺基亚本该是领引世界创新潮流的典范,遗憾的是,一旦在创新上稍有迟缓就落得被收购的下场。在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企业需要适应环境,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持续适应。就诺基亚被收购之事,英国《经济学家》提醒说,要想东山再起,欧洲必须要等待自己能出现美国硅谷这样的企业进取精神。美国著名杂志《大西洋月刊》认为,微软收购诺基亚标志着全球公司的一大转折,正如世界公司整体历史一样,变革就是公司的生存之道——“随时代而变一定是一切公司的DNA。”
联想和华为,都是中国成功企业的典型代表,但是在竞争的环境中,最后谁胜利了呢?在23年的时间里,二者的业绩发生惊天逆转。23年前,联想业绩相当于华为的17倍,23年后,二者业绩已经站在同一层次,而净利润却大反转,华为的净利润是联想的5倍。2015年华为销售收入3 950亿元,净利润369亿元,而联想亏损8.4亿元。2017年华为的总收入为1 022亿美元,约合6 559亿元人民币。原因是什么?在于核心价值取向的差异,即企业(一个人也是如此)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等不同,决定了它的长期发展方向、长远奋斗目标和企业道德品质。核心价值取向是企业(包括个人)的基因,是企业战略之源。两家企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主张存在明显的差异。联想追求多元化扩张和多行业的成功,看重影响力,强调求实、进取;或许机会主义,短视存在,或许更多想能赚到多少钱。华为以实现顾客梦想和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核心价值追求,是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强调专业专注精神,倡导开放合作共赢。华为的核心能力,就是多年坚持不懈、专心致志打造出的强大研发能力。从1990年到现在,华为坚持做一件事,就是研发,2006—2015年的十年间研发投入2 400亿元,占销售收入15%。2015年研发投入596亿元,2016年研发投入764亿元(超过100亿美元)。截至2015年年底,华为申请了52 550项国内专利,30 613外国专利,排名世界第一,累计授权30 924项,美国授权5 052件,欧洲各国授权11 474项。而联想十年研发投入仅仅290亿元,以为花钱可以买到研发能力,可以免交专利费,实际上这是短视和机会主义。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被重塑。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新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中功不可没,但要看到,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总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在一般消费品领域,更要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勇于争先。
我们倡导创新创业,正是为迎接这个时代到来而做准备。工业创新正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近年来,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各国都开始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创新。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但在发达国家纷纷转向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德国制造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工业4.0”计划,目的是提高德国的工业竞争力,能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从“工业1.0”到“工业4.0”,工业领域的升级换代仍然是由创新推动的,也必将通过创新才能够持续实施。随着物联网及服务的引入,制造业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正出现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即进入工业4.0时代,它是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技术创新,即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和智慧化。在工业4.0时代,“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产品”将成为工业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