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 创新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创新方法的称谓,各国有不同叫法。在美国称为“创造工程”,在日本叫做“创造工法”,在苏联则被称为“发明原理”,在我国一度也被称为“创造技法”和“发明方法”等。

美国是创新方法研究的发源地。早在1906年,美国专利审查人员普林德尔就向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提交了一篇论文,论述了“发明的艺术”。他在专利审查中注意到一些发明家具有独特的“创意的技巧”,于是主动去归纳和整理这些技巧,他在论文中不仅用实例说明了一些创意和技巧,而且建议对工程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1931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克劳福德教授发表了《创造思维的技术》一文,首次提出了“特性列举法”。以后这种方法被不断完善并作为一种创新方法在大学讲授。1936年,史蒂文森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率先开设了创造工程课程,职工只有经过创造工程教育训练后才能安排工作,这是企业在创新能力开发方面的首次尝试。1941年,创造学的奠基人——“创新方法之父”亚历克斯·奥斯本在其出版的著作《思考的方法》中,提出了头脑风暴法,正式揭开了人们研究创新方法的序幕。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戈登发明了提喻法,并用于鱼雷研制。

在欧洲,人们对于创新方法的研究主要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1942年,瑞士天文学家茨维基在火箭研制过程中,利用排列组合原理提出了形态分析法;1960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英国头脑基金会总裁东尼·博赞发明了思维导图法;1985年,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提出了“六顶思考帽法”“侧向思维”等一系列促进人们进行创新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自提出后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提升人们创新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对创新方法的研究起步也较早。1944年,东京大学教授市川龟久弥就发表论文《独创性研究的方法论》,并在其随后出版的《创造工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创立的等价变换方法,这是日本学者在创新方法研究方面较早的著作。1955年,美国创新方法研究的相关成果传到日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1959年开始,日本在大学里设置创新能力训练课程,并于1979年成立了“日本创造学会”,同时各县都建立了“星期日发明学校”,讲授创新方法和专利知识。这一时期,日本的创新学者开发了不少具有日本特色的创造技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KJ法(卡片整理法)和NM法(中山正和法)。KJ法由日本筑波大学川喜田二郎于1965年提出,是其在多年的野外考察中总结出的一套方法;NM法是中山正和教授于1968年提出的,它强调先依据直觉判断目标问题可否解决,若可以解决,则设立基于直觉的解决方案的假说,然后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假说和分析结果的矛盾,针对分析结果解决问题。此外,日本的创新方法还有高桥浩提出的催眠发想法、山善治提出的ZK法以及CBS、NBS、MBS法等等。

苏联的创新方法研究始于1946年,海军专利局的专利调查员根里奇·阿奇舒勒通过对专利进行研究,提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TRIZ。该方法通过分析250万份专利,概括出一些普遍性和有效性较强的创新工具,如“40个发明原理”“物场分析方法”“标准解法”等,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迥异于美国、日本等国形式的创新方法体系。其特点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和有组织的思维活动基础上,不靠偶然所得,按照一定的程序达到必然结果,以TRIZ为代表,力求使创新成为一门严谨而精细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的解体,TRIZ方法也开始传入欧美国家。

我国创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国外的创新技法,开始了在中国的研究和普及工作。1983年,我国创造学者许国泰经8年摸索与尝试,首创了信息交合法,又称“魔球”理论。1990年10月,宋文奎在由中国发明协会召开的“开发创造力,促进发明活动”研讨会上发表了两种新的创新方法,即扩、缩笔记目录分类法(SON方法)和可变多维形态属性列举法。1991年,许立言、张福奎在对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和田路小学创造教学的实际,与和田路小学一起提出了“和田十二法”。这些创新方法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在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创新方法的研究和普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内成立了一大批创新方法研究机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也成倍增加,创新方法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