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思维方式
1.什么是思维
思维,即思考,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是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本质的反映。思维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认知,简单地说,认知就是产生想法的过程。例如,当你拿到一道数学题后,你得通过一步步的判断和推理将它解开,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再比如从家去上学,你可以选择走路、坐公交车、骑自行车等,这都是你的思维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决定了你的行为。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就是人对新输入的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的过程。思维主体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型、整合、表达等活动。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如人),也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
思维活动的对象是信息及意识。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意识是思维活动的产物,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意识往往又会成为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
思维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具有概括性。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为一类,称之为“枣树”;把枣树、杨树、银杏、桉树等依据其有根、木质茎、叶等共性归在一起,称之为“树”;还可以把树、草、地衣、青苔等归成一类,称之为“植物”,概括出它是由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一般有叶绿素、以无机物为养料的生物。这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不仅扩大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范围,而且也加深了人对事物本质的了解。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此外,思维还有更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形象性、灵活性、超越性和颠覆性,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所在。
2.思维方式
事实上,了解思维的概念并不能保证我们就会思维,就如同我们拥有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加工知识一样。具体如何思维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所以我们更关注“以××方式思维”这样的问题,以什么方式思维反映了你思维的基础、视角、原则、样式、深度、广度和方法。而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又必然形成思维习惯。这些习惯,一方面使思维更快速有效,另一方面由于转换的困难也限制了人们灵活转换进行不同方式的思维。例如,以感性方式思维、以理性方式思维、以非逻辑的方式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方式思维等,都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就是说,对待一件事情,看看人们如何去思考,即思考的固定方向是什么?方式是什么?或其产生的结论是什么?从这些角度把握思维规律比学会定义什么是思维更有意义。例如,人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法制思维、互联网思维、创业思维等都是思维方式、思维惯性、思维方向这类概念。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现代社会,教育何谓?爱因斯坦认为,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非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一句话,关于知识的知识才是无用之大用。2005年,美国已故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在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提出这样的观点:教育不能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他说道,一个成年人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然后下班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儿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再来一遍,周而复始。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他得出结论: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
现代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应成为教育的重点,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批判性思维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对感官世界与权威表示了极大怀疑,他指出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活。直到苏格拉底死后一千四百多年,质疑的观念才初步被高等学府以及精英阶层所接受。绵延近两个世纪的认识论,到了18世纪终于有了突破,经过培根、笛卡尔、洛克、霍布斯、伏尔泰等人的持续努力,“怀疑一切”这个口号才具有正当性,启蒙运动更是颠覆了权威的超然性。
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人,不会盲从附和或者盲目相信权威。他们对信息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他们更能作出理想的判断及选择,并能得出经得住考验的结论。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20世纪7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发展中国家菲律宾、委内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巴黎,1998年10月5—9日)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第一条的标题就是“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第五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强烈上进心的公民。他们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些目标,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使学生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体工作的技能。
思维方式还可以按照行业特点进行细分,比如创业思维、互联网思维等。创业不仅是对世界的认知,更是对自我的认知。创业教育不是培养“企业家”,而是培养“有创业思维的人”。什么是“有创业思维的人”?创业思维是“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能换个角度来面对它,将它看成一种机会,一种可以带来改变的机会,并且为其找到解决方案”。创业思维意味着“不是总等到一切就绪了,才开始做一件事情”,而是“从自己是谁、自己手上拥有什么资源出发,立刻开始做一件事情,并且关注这件事情如何做得持久,是不是可以带来改变和影响”。
同样,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不是指什么东西都想到在互联网上买。多数人都在用互联网思维做营销,而少有人去完成互联网思维的系统思考。事实上,互联网思维是九大思维的集合,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