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创新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创新设想产生和实施创新的土壤和外部条件,包括政策、教育、文化等具体环境构成的系统,如图1-4所示。社会环境也是社会持续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条件。环境可以把人塑造成创造者,也可以把人塑造成平庸者。社会环境制约了创新的取向和范围,尤其是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着人们在什么基础上创新、从事什么样的创新及创新能达到什么程度和水平。
社会环境为创新活动提供了物质手段和工具,也提供了精神及舆论上的影响。创新需要知识和信息,需要物质手段和工具,需要开明的制度,文明的社会风气,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属于社会环境的范畴。创新的速度在国家之间甚至在一个国家两个区域之间都有很大的不同。创新为什么存在区域差别呢?这与创新环境息息相关。
创新文化是重要的创新环境,例如,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式创新文化是一种多元化而且积极互动的文化氛围。硅谷的一大特点是移民众多,而且这些年轻的移民创立了一半以上的创业企业。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们聚集在这里,不是每天待在自己的实验室或企业里,而是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学科背景但同样怀有梦想的人们积极开展交流。与之相反,在那些更加重视家族内部活动和传统宗教仪式的地方,创新的种子就比较难以散播。
硅谷的创新文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崇尚近乎疯狂的“个人英雄主义”。创新创业者心中大多会有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他们始终愿意为这样的梦想而燃烧自己的青春。乔布斯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只有那些狂妄地认为他们可以改变整个世界的人,才真正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就像谷歌宣称要让世界上所有信息都触手可及,而埃隆·马斯克则想把人类生活拓展到其他星球。他们都没有仅仅把创业当作是赚钱的手段,赚钱只是风险资本家们该考虑的重点。硅谷一个流行的说法是,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去实现它。这种精神的培养是从娃娃抓起的。波士顿每年都会举办“剑桥科技节”,吸引孩子们接触科技,理解神奇的科技是如何改变生活的。即使是著名科学家的实验室,也会向孩子们开放,并设计出让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演示装置,让他们从小怀有梦想并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二是挑战权威的叛逆精神。在美国的教育中,学生们也被要求尊重师长,但是尊重的是他们的辛勤工作,而不是一定要同意老师的观点。相反,教师们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甚至是质疑。在硅谷的成功发展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所谓的“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这八位天才受当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肖克利的感召来到硅谷研究晶体管的应用,但是当他们感觉到恩师在管理、商业化以及性格方面的缺陷后,选择了集体离开,后来一起创立了著名的仙童公司,进而又衍生出英特尔等一众著名企业,造就了硅谷的繁荣。今天硅谷的创新龙头企业仍然会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公司是否已经被自上而下地“科层化”了,是否压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精神,而个人的创新精神正是使企业永葆青春的关键秘诀之一。
图1-4 创新环境系统
三是对失败的包容,甚至是推崇。在创新者看来,最可耻的不是失败,而是不敢去尝试。当年张朝阳从美国拿到风险投资回国创立搜狐公司(当时还叫爱特信公司)的时候,他分享给国内创业青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放胆去做(Just do it)”。硅谷的投资家们有一个流行的看法:失败三次以上的创业者最值得投资。每一次失败都被视为一次成功的试错,不但使失败者本身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接近成功,而且也为其他创业者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对失败的宽容并不是从道义上去可怜或者帮助所谓的失败者,而是真正认可失败所蕴含的商业价值。
四是开放、充满好奇心的社会心态。一个创新的社会应该拥有随时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开放心态,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是形成社会氛围很难。当优步、滴滴等新的打车软件出现以后,不但持有既得利益的出租车公司出面反对,而且还有很多顾客不愿意尝试着学习如何使用这一能带来便利的新事物,而是宁愿选择已经习惯了的传统方式,这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创新文化。大家可以自测一下:当听说了一种新技术或新事物后,你的本能反应是很兴奋并想去尝试,还是因为怕麻烦或者担心带来风险,等别人都接受了再考虑?答案反映出的就是根植于我们头脑和心灵中的文化影响。
对我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甚至在某些学者看来已经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社会结构”的国家来说,国家除了制定各种鼓励双创的政策和法规,加大教育和舆论宣传、举办活动周和各类竞赛外,还要培育创新文化,这是最基础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知识和思想的渠道越来越多,互相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成功的创新创业者正在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这一切,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