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思考工具及策略

二 具体思考工具及策略

1.减法工具

将某个产品、组件或工作流程中的某个部分刻意清除出去,排除在外,即把认为不可少的部分去掉,剩余部分保持原状。传统的思维常常使我们不会这么想,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传统方式看事物,产生“结构性固着”倾向,即把个别看成整体。该工具的理念是“少即是多”,让“更少”变成“更多”。

例如,强生公司研发麻醉设备,该设备如电脑一样大小,病人可以通过该设备自己控制麻醉量,只要病人停止按小球,就说明麻药发挥作用了。该设备配有备用电池,以应付停电。创新专家将企业的技术人员分两组对这个设备进行研究,每组选择出一个组件(如显示器、键盘、备用电池等),给大家的任务是设法去除这些组件。将以前认为必不可少的组件去除,大家认为这是不可思议,不可能的,比如,去掉备用电池,政府规定要有备用电池。但进一步想象,没有备用电池的设备,谁最需要?有何优势?它更轻、更经济、更方便。接着专家提出我们可否从框架内找一个替代品呢?最后,技术人员提出可以将设备连在其他设备的备用电池上,如电击器(每个手术室都配)的备用电池。电击器的电量足以支持两台设备。这个设备还带有显示器,因为习惯上显示器与麻醉器是不可分的。将这个去掉可以吗?好处是设备轻、移动方便、便宜,同时也会让医务人员少分心去看它。设备如果没有显示器,这也是向市场发出信号:设备应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医生可以依靠这个设备来掌握病人情况,而不是显示器。于是有了智能麻醉器的设想。另外,在手术室这个框架内,有没有可以替代显示器的?有,可以将病人麻醉的数据传到主监控屏,反正医生要看这个主监控屏。

再如,社交网络平台推特的创新也是减法思路,它把每个微博内容限制在140字内,结果注册了上亿用户。如果把产品核心部件去掉如何?这曾诞生了一件经典产品。索尼公司1979年开发了随身听,就是减法的产物。其创始人之一的井深大常幻想有个出差时能用来听音乐的设备,于是有了随身听,它去掉了传统录音机的喇叭及录音功能。用耳机代替喇叭,录音功能被删除,也不找替代品。当时进行消费者调查时,没有人对这个感兴趣。索尼公司还是力排众议坚持进行,结果随身听创造了销售奇迹。当时以为第一个月仅能销售5 000台,结果头两个月就销售了5万台,截至1998年全球销量突破2亿台。苹果公司推出IPOD之前市场上已有很多的MP3,但IPOD关键是设计简约,没有显示屏,随机播放。1998年DVD流行,飞利浦公司能否制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DVD呢?创新专家参与研究,大部分产品与录像机样子都相同。他们把DVD组件一一列举出来,设法将基础部件删除,先删除操作面板按钮,机器变薄了,再删除面板显示屏,用电视机屏幕来代替,结果开发出新式DVD。

在有限范围内做减法总使人担心,因为减去的是基本部件,那可能是产品或服务的精华。打着创新旗号大刀阔斧去减或许是不明智的,但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最有创意。比如,洗衣液成分有活性成分(洗涤液)、黏着液、香精。你想想,删除其中的某个东西,删除什么呢?哪个都不能缺!美国VITCO洗涤液公司用减法策略,删除了最基本的部分——洗涤液。想象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剩的两个成分黏着液、香精根本达不到洗涤衣服目的啊!可再仔细想想这种产品是否有优势和新的市场定位呢?有人提出:活性物质会损伤衣服,掉色。有些用户是不以清洁为目的的,不是衣服脏了,只是要有新的感觉。那么,没有这个是不是符合行业规定呢?不符合,但可以把它定义为一种全新的产品——衣物清新剂。1996年,联合利华收购了这家公司,新产品也被搁置了。后来宝洁公司开始销售自己的“衣物清新剂”产品,最终实现了VITCO公司利用减法达成的目标:推出一款不含清洁成分的洗涤剂,每年获利达10亿美元。

2.除法工具

把产品或服务分解成多个部分,再将分解后的部分重组,一是产生全新的功能,二是以全新形式呈现某功能。这个思考工具的原理也是克服“结构性固着”。人们倾向于把产品圈定在原本隶属的范围内,将其看作整体。如果熟悉的样子发生了变化,则无所适从。

该思维工具有助于发挥创造力的前提是将选择范围缩小,变窄,将产品或部件分解成多个部分,然后以新方式将分解的部分组合,找出其优点。这是分而治之,化整为散,分解以致胜。例如,听现场音乐好还是听录音棚的效果好呢?事实上如果不考虑现场气氛的话,还是录音棚效果好,因为录音棚的设备是将一个歌曲的每一个细节都分开录制,对所有音轨完善后才进行编辑排列组合,完成最终音乐碟片。把不同音轨分别录制并组合,可以达到好的效果,这就是除法思维策略。

有以下几种除法策略:

(1)功能型除法:挑出产品或服务中某项功能,改变其位置;

(2)物理型除法:将产品随机分解成若干部分;

(3)保留型除法:把产品按原样缩小。

先利用以上任意一种除法策略分解某个产品,然后再将分解后的部分进行重组。重组方式有两种,一是按空间位置重组,二是按时间顺序进行重组,如流程改变,颠倒等。重组不仅会改变各分解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能改变你看问题的视角,使你对这个产品产生全新的理解。例如,改进冰箱,把压缩机及相关部分从设备中剥离出来,放在其他地方,就有了脱离冰箱主体的独立冰镇抽屉设备——抽屉型冰箱,如图4-15所示。

3.乘法工具

图4-15 与冰箱主体分离的独立冰镇抽屉设备

这个策略是对某一个部分进行复制。先明确产品或服务所处的框架,然后将框架内的部分加以复制。即首先将框架内的部分详细列在清单上,然后,从清单上选取一样,对它做乘法。最后对每一个结论加以改动,使它们各不相同。乘法策略保证了生生不息,让“更多”变成“更有新意”。

那么,复制为什么有创意呢?这取决你对复制品做什么样的改造,不在于你复制了什么。你对物品、系统或流程进行复制,在此基础上稍微改动赋予它新价值,这就是创新。例如,吉利剃须刀最初采用的是单锋剃刀,将剃刀进行复制,于是产生吉利双刀片、三刀片、五刀片的剃须刀。

该思考策略的原理也是克服“结构性固着”的干扰,比如,普通的钉子一端是平的,另一端是钉子尖,这个结构是固定的,如果给你一个钉子,有两个钉子尖,顶端有个钉子尖,侧面也有个钉子尖,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次品,会将这个畸形的钉子纠正过来,让它只有一个钉尖。其实这正是我们要克服的想法,也许当我们强迫自己从这个畸形的钉子中发掘一些有价值的设想时,创意就会产生。生活中并不一定是先确定好功能,然后再设计结构来实现功能,也可能是结构在先,功能随之被发现。

比如,按照乘法,将民航飞机上乘客椅子的搭手设计成上下双层的,你会发现这种有创意的设计使左右两边共享一个搭手的乘客都有了自己的搭手。

4.任务统筹工具

通过缩减你的选择范围来系统帮助你实现创新。你只需要给产品或流程中的某个部分分配更多的任务,赋予更多的责任,并将先前各自分离的任务统筹在一起即可。该方法的原理是克服“功能性固着”障碍,引导你将一个附加的任务或功能分配给某个产品、服务或流程中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可以是内部构件也可以是外部构件。前提是必须在框架内。附件任务可以是新的,也可以是在框架内已经出现的任务。

任务统筹方式有三种:任务外包;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内部资源;由内而外(内部元素发挥某个外部元素的功能)。例如,运输混凝土的车,还间接完成了一个附加的任务——搅拌任务。传统意义上商品的顾客只能扮演顾客角色,但实际上他们也可以成为培训师帮助生产企业培训业务员。再如,爱迪生曾在他家的门上连上水泵,客人每次开关门都拉动水泵为他家抽水,从而使客人无形中为他完成了一项新任务。

5.属性依存工具

该策略是使某个产品或工艺的某个属性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个策略要求你选取两个原本不相关的属性,使它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依存。因为许多产品和流程所包含的元素或步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个元素发生变化,另一个元素也会随之改变。例如,自然环境的颜色与动物身上的颜色看似独立,但在变色龙身上就变得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变色龙会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改变自己的颜色,其他动物则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改变颜色。《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的鼻子会因他撒谎而变大,即鼻子长度与讲真话之间存在依附关系。

再如,自然界中,长颈鹿的身高决定了其血压和心脏大小,越高的动物低头时,过多血液进入头部,脑压会增高,威胁生命,这个现象对长颈鹿也如此,但长颈鹿的长颈上面有一个血压调控系统,专门防止低头时过多血液进入头部。这就是血压调控系统与长颈鹿的身体构成了属性依存关系。进入长颈鹿脑部血量取决于它的头部相对于心脏的高低位置。

目前大量的创新来自属性依存策略。尽管自然界中随着环境变化而变颜色的动物很少,但在人工自然中,按照这个思路发展起来的新产品就多了。一旦你确定了两个变量,下一步就是运用属性依存策略在这两个变量之间制造依存关系,即让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

例如,新式咖啡盖子,会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颜色。热时呈现红色,并随着温度下降逐渐变为最初的棕色,你通过颜色就知道它会不会烫。泰国出现一种新的婴儿奶瓶,会在牛奶温度超过38℃时改变颜色,提醒热奶的人关掉微波炉。食品中用颜色与温度的依存关系进行的创新很多,热敏材料也可以用来显示酒是不是冰镇好了。冰镇到11℃时是最佳的,于是在这个温度时,酒的标签上会出现水波纹。达美乐公司1973年就推出送披萨服务,但该公司关联或者依存了一个规则,即保证下单后30分钟内送到,如超时,达美乐付款,这个规则家喻户晓,持续了20年,直到1992年公司遇到官司才停止业务。

在具体利用这个策略时,可以根据以下步骤:首先在框架内列出变量清单,并将变量排成行与列;其次,根据当前的市场动态填表;再次,根据可能的依存关系调整表格,设想新的依存关系。(它有什么潜在的好处?市场需求如何?有什么价值?谁会需要这样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为什么?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它是否能发挥作用?)最后,确定这个产品或新服务是否值得一做。(可行吗?真的能生产出这样的产品吗?怎样调整和完善才能让它更可行?)通过上述分析,你能发现那些为你打开思路的对象并产生新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