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池进水室改造

4 前池进水室改造

栏杆水电站压力前池为正向进水,正向引水发电冲砂,正向溢流排冰,单管单机供水方式,压力管进水口为竖井式进水口,由钢制拍门闸门控制。

由于栏杆水电站直接从克孜河引水发电,而克孜河为多泥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6.8kg/m3,泥沙大量进入前池后,底部为直坎排沙涡管,只能排除少量泥沙,而大量泥沙随水流进入压力管,造成水轮机过流部件的磨损,加重了空化破坏。

克孜河冬季行凌期始于头年11月15日,终于来年3月15日,行凌期长达5个月,栏杆水电站前池排冰为正向排冰,由于前池水位和排冰设置布置不合理的原因,无法满足排冰要求,冬季冰块、冰凌随水流拥入前池后,在前池聚集,阻塞了流道,使电站不能正常运行发电,只能采取人工疏冰方式进行排冰。因投入大量人力进行清冰,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十分危险,劳动强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前池进水口为钢制拍门,结构不合理,止水失效,杂草阻塞,造成闸门不能及时开启和关闭,在事故情况下,不能及时切断压力管内水流,造成事故扩大,检修不便,给电站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根据栏杆水电站压力前池采用正向排冰、正向排沙、正向溢流布置形式是合理的,但由于结构不合理,造成前池排沙、排冰不利,钢制拍门止水失效等问题,对栏杆水电站前池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造,改造后的前池进水室在布置上仍采用正向溢流、正向排冰、正向排沙的分层取水方式,具体改造方式如下:

(1)根据本电站前池布置形式为正向进水、正向引水发电,采用分层取水的方案,在前室设正向排冰悬板,排冰悬板高程由冬季时水位来定,根据经验计算,排冰悬板板顶高程为98.285m,低于前池设计水位0.685m,使悬板上有一定的水深,保证其排冰效果。排冰悬板尽可能的向前池进口处靠近,使水流进入前池后,由于其惯性力在瞬间流速不能降低,故冰在水流的作用下,顺利排入悬板后侧的排冰槽,再排入侧槽内。悬板上的水位由设有悬板上的舌瓣门进行控制,舌瓣门顶部高程与前池设计水位相同,为98.97m,需排冰泄水时,可调整舌瓣门的安放角度,并在舌瓣门两侧边墙上增设钢制加温箱。主要目的:一是保证舌瓣门冬季运行时防止冰冻;二是提高舌瓣门的止水效果。悬板首端距前池倒坡始端水平距离4.175m。在排冰悬板后设排冰槽。宽1.94m,深0.5m的矩形槽,排冰槽底部混凝土板厚0.2m,相应排冰槽顶部高程97.785m,板底高程97.685m,悬板采用C 20、F 150、W6混凝土。

(2)将进水闸处拦污栅改设到排冰悬板进口前端,设置弧形水平拦污栅,启吊用的活动支承铰在悬板前端,弧形拦污栅过水断面长4.63m,宽7.0m,栅条间距60mm,扣除栅条厚度,则实际过水断面宽为5.886m,相应过流断面面积为27.25m2,经计算,过栅流速V=(Q/B)H=20/4.62×5.886=0.73(m3/s),小于前池表层流速,不会影响前池输冰效果,在进水口处不会产生漩涡现象,从而保证了排冰效果。

(3)前池压力管进水口由竖井式进水口改为虹吸式进水口,取消钢制拍门。虹吸进水口设在拦沙坎上部,底部高程为95.086m,虹吸管管径一般由经济流速V=2~4 m/s来确定。考虑本电站为低水头水电站,应尽量减少虹吸管内的水头损失。根据喀什栏杆水电站由常规进水口改为虹吸式进水口的成功经验,确定管内流速采用2m/s比较合适。根据流速V=2m/s,单机引用流量为9.42m3/s来推算,已知引水口单孔引水断面,宽度为B=3.0m,相应引水断面长为A=(Q/V)B=9.42/2×3=1.57(m),取整数为1.6m,则虹吸管断面尺寸为BA=3×1.6=4.8(m),相应确定出进水口顶部高程为96.685m,虹吸管采用等断面直上直下形式,驼峰堰夹角为180°,驼峰堰顶高程由前池溢流水位加0.20m超高,则相应驼峰堰顶高程为98.97+0.63+0.2=99.80(m),驼峰顶板底部高程为101.40m,顶板厚0.6m,顶板顶部高程(真空破坏阀室地面高程)为102.00m,虹吸管末端采用扩散段与原竖井进口连接。

(4)在原前池排沙涡管上部设挡砂悬板,以防在水流的扰动下,泥沙翻上拦沙坎进入压力管内,增设挡沙悬板,可使沉积在前室的泥沙在底层冲沙水的作用下全部排入泄水道。排沙悬板采用悬臂形式,悬挑长度0.5m,板端厚0.2m,根部厚0.5m。

(5)泄水排冰设施的改造。新建排冰槽布置在排冰悬板后端,为宽1.94m、深0.5m的矩形槽,排冰槽纵坡在前室顶部为1/50。出前室后采用陡坡与原冲沙廊道末端连接,经原泄水道将泄水投入尾水渠,陡坡段为防止冰冻和涌出,采用盖板保温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