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水力过渡过程计算结果对比

6.5 水力过渡过程计算结果对比

从方案1和方案2的计算结果对比可以看出方案2各项调保参数均有改善。蜗壳末端最大压力值下降了1.5m H2O,尾水管进口真空度也由7.3m H2O降到了7.0m H2O。蜗壳末端最大压力升高率虽然仍偏大,但是已由原来的64%下降到60%左右。

方案5对方案2引水隧洞采用交叉布置的型式,各机组引水隧洞的长度一样,均优化了调保参数,并满足规范的要求。蜗壳最大动水压力值均在127.5m H2O左右,机组最大转速升高率也在52%以下。

方案3增加调压室后,各项调保参数得到更大改善,并有较大裕度,因此增加调压室后对机组的大波动稳定运行是有利的。由于调保参数的改善,也使得机组关机时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调压室内低频的质量波对机组的小波动稳定不利。

由于水电站过渡过程计算边界条件处理方法不尽相同,计算程序编程处理形式不尽相同,因而采用不同计算程序,不同单位进行彭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计算有助于相互比较,相互验证。为此,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武汉大学和水利水电规划总院进行了过渡过程计算分析。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及武汉大学计算采用的是8.5s直线关闭时间,规划总院计算采用的是11.0s直线关闭时间。对于方案1(原设计方案)三家计算极值,蜗壳最大动水压力值分别为:136.112m H2O、133.912m H2O和122.00m H2O;机组最大转速上升率分别为:54%、53.4%和53.5%;尾水管真空度分别为:7.3m H2O、7.4m H2O和0.84m H2O。通过对三种不同程序计算结果分析,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计算所得蜗壳最大动水压力值和机组最大转速上升率最大,尾水管真空度计算值和武汉大学计算结果同属最大。因此采用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计算结果进行流道设计偏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