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

6.6 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

方案1、方案2蜗壳末端最大压力升高率偏大,但通过蜗壳的钢结构加强等措施,可满足机组的运行安全。方案2系在方案1基础上的优化方案,在工程量、施工难度与风险、满足机组水力过渡过程要求方面均较方案1为优。

方案3是在方案2的基础上设置上游调压室,使蜗壳末端最大压力升高率减小,但相应的增加了调压室工程量、施工工期及施工难度。

方案5是对方案2引水隧洞的布置进一步调整,采用交叉布置的型式,各机组引水隧洞的长度由不等长变为等长,均优化了调保参数,并满足规范的要求,但高压段洞长大大增加,工程量有所增加。

在前述各方案中(方案4除外)仅在进水口、引水隧洞等单项工程方面有所不同,而在主厂房、尾水隧洞及出口、500k V变电站等单项工程方面均相同。

根据引水系统部分的工程量差异引起各方案工程投资的变化可知,方案2较优化前的方案1节省投资628万元;增设调压室后的方案3较方案1增加投资4086万元,而比未增设调压室的方案2增加投资4714万元;采用引水隧洞交叉布置的方案5较方案1增加投资3273万元,较方案2增加投资3901万元。因此从工程造价及投资方面考虑,宜采用方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