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脉诊》简介
《轻松学脉诊》这本书是由.周幸来,陈新华主编创作的,《轻松学脉诊》共有186章节
1
前 言
脉诊,又称为“切脉”,为中医切诊中之一种。三指诊脉几乎已成为老少皆知、家喻户晓的中医诊断学标志。脉诊与望诊、问诊、闻诊合称为“四诊”,谓“四诊合参”也,共同构成...
2
目录
目 录 前 言 上篇 脉诊概述 第一章 脉、脉象、脉诊 一、脉 二、脉象 三、脉诊 第二章 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与物质基础 一、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二、形成脉象的...
3
上篇 脉诊概述
...
4
第一章 脉、脉象、脉诊
...
5
一、脉
在我国古代,凡贯通之物、连络成为一体而有条理者,均称之为脉。如:山脉、水脉、地脉、经脉、血脉等。 这其中,血脉和经脉是必须弄清楚的两个不同概念。 血脉是人体运行...
6
二、脉象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一般包括脉位的深浅,脉体的大小,脉的张力、频率、节律、幅度、流利程度、气势及有力无力等方面的变化。脉象的辨识主...
7
三、脉诊
诊脉,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桡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传统脉诊是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识别的。因此,学...
8
第二章 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与物质基础
...
9
一、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和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标记,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相应,并受到气血运行的影响。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
10
二、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其对脉象的影响以气的作用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气属阳,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
11
三、其他脏器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关系亦非常密切。 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由于气对血...
12
第三章 脉诊的原理与诊脉辨病的临床意义
...
13
一、脉诊的基本原理
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很早就发现了“心主血脉”这一医学道理。认为血靠心气的推动沿脉道循环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达四肢百骸;脏腑之气也通过血液而输布全身。因此...
14
二、诊脉辨病与临床意义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诊断学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法,简称“四诊”。脉诊包括在“切诊”的范畴,属“四诊”之一。它虽居“四诊”之末位,但其诊断作用...
15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
疾病的临床表现尽管十分复杂,但从病位的深浅来说,不在表即在里,而脉象的沉浮,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深浅。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咳嗽而脉浮,提示表邪夹内饮...
16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如新病脉实,久病脉虚,属脉症相应,为顺,预后一般良好;新病见阴脉,久病见阳脉,属脉症不符,为逆证,预后多不良。久病脉...
17
(三)指导辨证用药
脉证合参明辨病机,对确定治则、辨证选方用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匮要略·疮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说:“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
18
第四章 诊脉辨病的方法
...
19
一、准确确定脉诊的部位
关于脉诊的部位,古代文献记载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3种。 现代医家多采用“寸口诊法”,诊脉的部位就是切按两手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因该处去鱼际仅有一寸,故名寸...
20
二、诊脉应遵循的方法步骤
诊脉除调神用指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则与条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且要切实遵守执行。因为这些都是前人经验的结晶,是正确进行诊脉的必要保证。察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主...
21
(一)诊脉的最佳时间
诊脉时间,以清晨(古人称平旦)为佳,因为脉的搏动与气血的动静有着密切的关系,且随饮食、运动、情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清晨患者体内环境较为安定,气血平和,其脉象最为...
22
(二)诊脉的最佳体位
诊脉体位是指诊脉时患者的体位和姿势。正确的体位可减少干扰因素和操作时的误差。 1.坐位时的姿势 一般患者采用坐位。患者坐在医生对面为正坐位(图4-2),坐在医生...
23
(三)诊脉的指法
诊脉指法是指医生手指在诊脉时所采取的必要的操作方法。正确运用指法可获取较为丰富的脉象信息。诊脉指法包括下指、排指、调指、用指、运指等一系列的操作方法。 1.下指...
24
三、诊脉应掌握的要领
...
25
(一)从脉象的胃、神、根辨别脉的“常”与“变”
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并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明病因、病位、病机,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情况,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健康人...
26
(二)诊脉“六字诀”
《诊家枢要》提出:“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明...
27
(三)诊脉“察独”
诊脉时要善于抓住独变的脉象这一方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虽然...
28
(四)人迎气口诊法
人迎气口诊法与《黄帝内经》中的喉手相应诊法不同,它源于《脉经·脉法赞》。《脉经·脉法赞》说:“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曰人迎,右曰气口。” 该法是以寸口脉的关前一...
29
(五)位数形势
“位数形势”是清·周学海提出来的一种脉诊方法,他认为脉象所有变化都在这四者当中,故他曰:“脉有四种,位数形势而已。”并对其做了具体的阐释:“位者,浮沉尺寸也;数...
30
(六)区别“阴阳顺逆”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由此可见把握好阴阳进退顺逆,早已成为诊脉的重要法则。所谓“先别阴阳”,其中既包含着正气盛衰之势的变化,又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