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脉的胃、神、根进行辨别

(一)根据脉的胃、神、根进行辨别

脉的胃、神、根,是从寸口脉的复杂变化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概念,古代医家将其作为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认为任何一种脉象都是有胃、有神、有根的。因此,根据脉的胃、神、根来辨别病脉,是最具中医理论特色的辨别方法。

脉的胃、神、根并不是玄学,而是按照中医理论对脉象变化进行辨别和分析的一种具体方法。中医学认为,脉的胃、神、根,主要反映人体的正气情况。在疾病过程中,正邪交争,正气必然发生变化。所以,脉的胃、神、根可作为辨别病脉的重要依据之一。临诊时,对脉的胃、神、根进行诊察,并根据脉的胃、神、根对脉象及其主病进行综合分析,这是历代医家都极力推崇的方法。因此,历代脉学著作皆将辨别病脉的方法列为首要方法。正如医家前贤程钟龄所说:“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

1.胃 中医学认为,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若胃气旺盛,则气血充沛,人体亦充满生机。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这说明,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从现存于世的脉学文献来看,“胃气”之说在脉学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诊察脉中胃气,仍是辨别病脉的重要依据。若脉中胃气少,其脉发生异常变化,即为病脉。

根据历代医家总结的经验,脉中胃气的多少,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脉来从容和缓,即为有胃气;其二,脉与四时相应即为脉有胃气。

2.神 所谓“神”,常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表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思维意识活动情况。

在脉学中,察“脉中之神”是备受历代医家重视的诊脉要领。“脉中之神”是由寸口脉的多方面变化表现出来的。历代医家对“脉中之神”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脉有胃气即有神:《黄帝内经》曰:“谷气来,徐而和。”又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所谓的谷气,即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也就是“胃气”。所以,脉有胃气即是“神”的表现。

(2)脉有力即为神:有的脉学著作提出,“脉有力”为“有神”。这样一来,察“脉中之神”与察“脉中胃气”有了一定的区别。这是脉诊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观点和辨脉方法,因确有实用价值,也很受重视。脉来有力或无力的程度,都可作为辨别病脉的依据。

脉有力即为有神,出自李东垣“脉中有力,即有神也”一说。该说自倡行以来,不少医家都以脉来有力为有神。但对“脉有力即为有神”不可一概而论。从临床实践来看,在“实”证性质的病变过程中,脉来有力未必都是佳象,有时可以是“邪气亢盛”的一种表现,不一定都是脉中神气的表现。但在“虚”证性质的病变过程中,脉来有力往往是正气回复的表现所在。所以,《三指禅》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诊察脉的有力无力必须结合其他方面的变化,这是察脉中神气的基本要领。

(3)脉的至数匀齐为有神:以脉的至数匀齐为有神,这是陈士铎提出来的,他说:“按之指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充实而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这里的所谓“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即是脉的至数匀齐,这是脉有神气的一种表现。这说明脉的至数也能反映脉的“神气”。若脉的至数不匀齐,或脉见结代、动、促、叁伍不调等,则为“失神”或神气不足,故可作为辨别病脉的依据。

总之,脉有神气并不是单指某一个方面的变化情况。所以,对脉中神气的诊察,绝不能局限于脉的某一个方面的变化。历代医家根据“脉中神气”来辨别病脉,开辟了很多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3.根 脉贵有“根”这一学术思想,首先是《难经》提出来的。如《难经》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夫脉之有根,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这是脉之“根”的最早记载。可以看出,《难经》是以“下部有脉”为脉有“根”。在《难经》的基础上,后人又发展了脉之“根”的学说,认为脉“根”有二,一为尺部,二为沉候。

所以,对脉“根”的诊察,主要是六部脉沉取和诊察两侧尺部脉。《医宗必读》曰:“两尺为肾部,沉候之六脉皆肾也。然两尺之无根,总之,肾水绝也。”《医宗必读》是根据两侧尺部和六部脉沉取诊察脉“根”,并认为脉“根”是肾水盛衰的重要标志,故可作为辨别病脉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