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脉象的归类

(二)脉象的归类

我们的前人对繁多脉象的归类很不一致,《黄帝内经》有脉合阴阳之说;《难经》以浮、滑、长为阳;沉、短、涩为阴,分为阴阳两大纲。现将各家脉象的归类总结如下。

1.东汉·张机(仲景)在《伤寒论》中将脉象分阴阳两大类,其中阳脉为浮、大、数、动、滑;阴脉为沉、涩、弱、弦、微。

2.西晋·王叔和在《脉经》中以阴阳为总纲,以浮、滑、长为阳脉;以沉、短、涩为阴脉。

3.明·李时珍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崔嘉信亦以浮、沉、迟、数为四纲。

4.明·张介宾(景岳)以浮、沉、迟、数、细、大、短、长为八纲。

5.明·朱栋隆在前人论述“纲领脉”的基础上,倡导浮、沉、迟、数、虚、实6脉为24脉之大纲,认为先以浮、沉两脉辨病之表里,后以迟、数、虚、实4脉分统诸脉,以辨其寒热虚实之大势,则可各用温凉补泻之法而论治。认为病有表里虚实之变,脉有浮沉迟数虚实之应,以此脉为主,参酌意会诸脉于其间,诊病用药方能得心应手。

6.元·滑伯仁则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6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至数,以滑涩候形状。

7.清·陈念祖(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8脉统各脉,浮脉包括芤脉、革脉、散脉;沉脉包括牢脉、伏脉;迟脉包括结脉、代脉;数脉包括促脉、紧脉、动脉;虚脉包括弱脉、濡脉、细脉、微脉、短脉、涩脉;实脉包括滑脉、长脉、洪脉、弦脉;大脉包括缓脉。

上述28种脉象,可以通过脉位、脉率、脉力、脉形来进行辨认。如浮沉,是脉位之不同;迟数是频率之不同;大小细微,是脉形之不同;虚实濡弱,是脉力之不同。这些脉象皆是在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虚实寒热,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之不同,故取8脉,作为28脉的纲领。

以上所述,皆不失为一家之言。但却由此可见,古人对脉象的归类方法,多以浮、沉、迟、数四纲为准则的。阴阳是总纲,其中可包括表浮、里沉、热数、寒迟的两个对立方面,所以直到现在,仍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浮、数、实为阳;沉、迟、虚为阴,总归阴阳两大纲。如此脉象归类方法,是最符合中医理论原理的。

现将脉象的几类归类方法简要介绍于下。

1.阴阳归类法

(1)第1类:阳(浮),如浮、洪、芤、濡、革、散脉等。

(2)第2类:阴(沉),如沉、伏、牢、细脉等。

(3)第3类:阴(迟),如迟、缓、涩、结脉等。

(4)第4类:阳(数),如数、滑、动、促、疾脉等。

(5)第5类:阴(虚),如虚、短、弱、微、代脉等。

(6)第6类:阳(实),如实、紧、弦、长脉等。

2.现代归类法

(1)第1类:脉象以深度为主,如浮、洪、芤、濡、微、革、散、沉、伏、牢脉等。

(2)第2类:脉象以强度为主,如实、虚脉等。

(3)第3类:脉象以形态为主,如弦、紧、长、短、细、涩、滑、动脉等。

(4)第4类:脉象以速度为主,如迟、数、缓、疾脉等。

(5)第5类:脉象以节律为主,如促、结、代脉等。

3.七怪脉归类法

(1)第1类:快速脉,特点为脉率极快,节律不齐,急促零乱,忽疏忽密。如雀啄脉、弹石脉、解索脉、釜沸脉等。

(2)第2类:慢速脉,特点为脉率极慢,脉率不齐,似有似无,隐隐约约。如屋漏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