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辨证用药

(三)指导辨证用药

脉证合参明辨病机,对确定治则、辨证选方用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匮要略·疮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说:“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浮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以迟紧、浮数两种脉象的对比,推测肠痈成脓与否,确定治疗方法,在当今阑尾炎的非手术疗法治疗观察中,仍有参考意义。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十九条曰:“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荝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咳欲脱者,生脉散主之。”指出芤脉以至散脉是由温热迫津外泄,气随津脱,气阴耗竭的重笃征象,必须投以大剂量益气生津药物,才能固脱为安。《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五条曰:“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细者,增液汤主之。”这里提示脉沉有力属里热实证,宜通脏腑才能泄热;脉沉细无力才为阴液已伤,虽有里热燥屎内积,则亦不宜强攻取快,宜施增水行舟之计,方可取扶正祛邪之功。

必须指出,脉与病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有是病即有是脉”(《读医随笔》),脉象虽能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单凭脉象就做出诊断,必须全面检查,诸诊合参,才能对疾病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