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六字诀”

(二)诊脉“六字诀”

《诊家枢要》提出:“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明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去曰止。”这里的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将脉象的千变万化概括无遗,成为诊脉时简易而颇切实用的方法。所以,后世医家称之为“六字诀”;《辨脉指南》称其为“脉中之神机”;《景岳全书》则称为“诊家之纲领”。

上指寸,下指尺。在一般情况下,虽然男子尺脉较沉,女子尺脉较盛,然而阴阳经根,尺寸协调,其大小强弱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面上。一旦寸或尺某一部,出现偏盛或偏衰失调情况,则说明阴阳平衡被打乱。例如尺弱寸强,则会出现阳浮阴弱或上盛下衰的病证;而寸弱尺强,则说明邪入下焦,或相火亢盛。

来、去与至、止,都是针对脉搏搏动提出来的,脉搏的由内向外跳起为来,由外返内落下去为去,其来去应该从容,力量应该均匀。来而有力,去而无力则为阳盛,来而无力、去而艰涩则为阳衰。脉来为至,脉去为止,至与止应交替而有节奏地出现,也就是至数匀齐,这样则阴阳协调。相反,节奏的任何失常都标志着阴阳的失调。

另外,张景岳将“至止”二字理解为医者当知疾病之终始,而举止有方,则是从《黄帝内经》中思入,可谓触类旁通,胜人一筹,亦值得我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