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的病证。
该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该病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并同时兼见泛恶、脘闷、嗳气、痞闷、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胃痛初期,病变脏腑单一,久则相互影响,由实转虚,虚实错杂,迁延不愈。临床上寒邪、食停、气滞、热郁、血瘀、湿阻多属实证;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多为虚证。且各证型之间,可合并出现,并可相互转化,可由实转虚,可因虚致实,可虚实夹杂,可由寒化热,寒热错杂;亦可因气滞而血瘀;亦可由瘀血阻遏气机而气滞。其脉象可表现为弦、滑、弦涩、弦紧、弦数、滑数、细数、虚弱等。胃痛的脉象辨析如下。
1.脉弦 多为肝气犯胃所致。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或痛甚,舌质淡、苔薄白。
2.脉滑 多为饮食停滞所致。症见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大便后稍舒,苔厚腻。
3.脉弦紧 多为寒邪客胃所致。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
4.脉弦数 多为肝胃郁热所致。症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
5.脉滑数 多为湿热中阻所致。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黄腻。
6.脉弦而涩 多为瘀血停滞所致。症见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7.脉细数 多为胃阴亏虚所致。症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
8.脉虚弱 多为脾胃虚寒所致。症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