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按
总按是操作的第一步骤。在这一步骤里,要完成定位、布指、测至数。关键是确定诊脉的指力,为下一步骤做好准备工作。
1.定位 即确定寸口脉的施诊长度和“寸关尺”的分布情况。根据脉诊的基本原理,寸口脉的施诊长度是“一寸九分”。所谓的“一寸九分”,是脉诊的“数理”概念,并非度量衡制的实际长度。其实际长度,一般是按“骨度分寸法”折合的。在实际操作时,则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按“骨度分寸法”,可折合出“一寸九分”代表的实际长度。对于不同患者来说,“一寸九分”的实际长度虽不相同,但都可看成是“一寸九分”,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规定。根据所确定的实际长度,再按一定的比例划分“寸关尺”的分布。
“寸关尺”的定位方法,是医者以中指端按在患者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再将示(食)指置于高骨之前,为“寸”部;最后将环(无名)指放在高骨之后,为“尺”部。
“寸关尺”所占的比例:关部占6分,寸部占6分,尺部占7分,合为“一寸九分”。从理论上来说,“寸关尺”的分布按这种比例定位。但实际操作时,能够体现尺部比寸、关部稍长即可。
最为简易的方法,是以患者中指节上下两横纹之间为1寸,然后确定“一寸九分”的实际长度,再按以上比例排列“寸关尺”的分布。待其经验丰富时,凭其经验也可落实“寸关尺”的定位。
2.布指 是医者将示(食)指、中指、环(无名)指按一定的顺序和距离分别排放在寸、关、尺三部。布指的过程是与定位过程同时进行的,完成定位即可完成布指。
最容易掌握的方法,是先将示(食)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并触及寸口脉脊部,再排放三指的疏密,其臂长者布指可稍疏,其臂短者,可稍密。但应注意的是,三指之间不是均匀排放,中指与环(无名)指的间距可稍大些。这是为了落实尺部多占1分,以有利于体现“寸关尺”的阴阳属性。
3.测至数 测定脉的至数,这是临诊所必须进行的步骤。诊脉时,一般是先测至数,然后再察其他方面的变化。
脉诊的常用脉名共28种。这其中,一部分脉名只反映脉的“至数”,还有一部分脉名虽不以脉的“至数”为构成条件,但实际表现时往往受到“至数”的影响。若“至数”变化达到某种程度,有些脉名的脉形变化不可能再表现出来。因此,在测定至数的过程中,即可辨别与“至数”相关的脉象。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来测定脉的至数。其具体方法,是医者根据自己本人匀静正常的呼吸频率,以“一呼一吸”为一息,按“息”来测定脉的至数。一息脉动4~5次为正常,超过“五至”为数脉,“三至”或“三至”以下都是迟脉。但小儿脉的至数变化较大。年龄愈小,脉搏就愈快。可用计时法测定小儿脉的至数(详见后述)。
4.确定诊脉指力 患者的体质条件不同,诊脉时所需的指力必然也不同。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条件,再确定相应的诊脉指力,然后,分“五部”与“三关”对寸口脉进行诊察,这是脉诊最关键的技术。
根据脉诊的基本原理,诊脉指力不是随意可确定的。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条件,并按“五部”理论才能确定。古代医家所采用的“持脉轻重法”,就是确定诊脉指力的操作技术。所以,可以说“持脉轻重法”最能体现脉诊的基本原理。
按照“五部”的理论确定诊脉指力,不仅可落实“因人而异”的基本原则,而且可准确辨别脉位变化,对分析脉象及其主病的性质非常有利。“五部”与五脏之脉相对应,寸口脉在“五部”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生理、病理意义。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条件,按“五部”确定诊脉指力。
用通俗的语言来阐释“五部”,是将寸口部位的最浅表与“按之至骨”的总深度分为“五部”,依次为肺部、心部、脾部、肝部、肾部。每部可再分3个层次,合为15个层次。
“持脉轻重法”的关键技术,是首先确定“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的指力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这种诊脉方法非常精确。比如,若用“一至七菽之重”的指力诊得其脉,说明寸口脉在“七菽”以上,属“浮脉”。若用“十至十五菽之重”的指力诊得其脉,说明寸口脉在“九菽”以下,属沉脉。若用“七至九菽之重”的指力诊得其脉,说明脉位居中,属不浮不沉之脉。若“按之著骨”始见其脉,说明脉在“十五菽”以下,属伏脉。显然,这种方法对辨别脉位是非常精确的,其要点是必须掌握确定指力是其基本方法。
确定诊脉指力,需要从两方面练习基本功。其一,是练习“按之至骨”的感知,并结合“按之至骨,举指来疾”的指感特征,掌握好“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这是确定诊察每一部脉所用指力的重要依据。其二,是练习用相应的指力分别对每一部进行诊察。所谓的“举指来疾”,其意思就是若将寸口脉按压到“至骨”的程度,则脉气流通阻于指下,但稍举指则脉气速来,并不是说脉的至数加快。
最为简单的练习方法,是先练习将寸口部位分5次按压即达到“按之至骨”的程度。熟练之后,再练习分15次按压。脉诊的常用脉象共28种,除“伏脉”之外,对任何脉象的辨别,都不可能超过“按之至骨”的指力。为便于区别,古代医家将“伏脉”的实际深度称之为“按之著骨”,并将“按之著骨”所用的指力称之为“极重指按之”。所谓的“极重指按之”,亦即是超过了“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这就说明,古代医家对诊脉指力有严格的规范,而不是随意确定的。